查看原文
其他

宋朝的“小镇做题家”为何能蝶变为“斜杠青年”?

越书房 浙江出版传媒 2024-03-13

编者按:

11月1日,“吟宋古今”2023悦读宋韵节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开幕,系列沉浸式的体验活动,带领观众穿越古今,活动将持续至12月。今天,在越书房,可以通过文字去了解多面的宋朝诗人,探寻宋韵文化的底色。

唐朝和宋朝都盛产诗人,但两朝诗人的学识底蕴和政治身份有很大的不同。如唐朝的顶流诗人李白、杜甫、王维,主要就是诗人,不太写文章。虽然也从政,但基本是翰林、拾遗之类的闲官散官,进不了权力的核心圈。

而宋朝的顶流诗人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却有着多重身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斜杠青年”。如王安石,集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于一身。单就是论文学,他也是三项全能,会写诗,会填词,文章更是名列“唐宋八大家”。同时他的经学功底也很深,编了《三经新义》教材让全国学生用。如欧阳修,也头戴多顶帽子——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文学上,欧阳修诗词文无不精通;而他同时又是历史学高手,除修定了《新唐书》250卷外,还个人修撰了《五代史记》。再看苏轼,更是难得的全才,诗人、词家、文豪、书法家、美食家、画家、中医研究者,那一道道斜杠画起来都快变成百叶窗了。

而在从政上,他们也处于朝廷的主流圈子。王安石位居人臣,欧阳修干到副国级,就苏轼的官小点,但也历练过三个正部级岗位和八个州的一把手。王安石更是主持了轰轰烈烈的变法,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从这里我们看出,宋朝的士人基本上有三种身份叠加,文人、学者、官员。作为文人,诗文词样样精通;作为学者,受过良好教育,可谓学富五车;作为官员,处于主流圈子,会参与时代的大变革。这和唐朝文士相对纯粹单一的身份有很大区别。所以,宋神宗才会自豪地说,李白只有苏轼的才华,却没有苏轼的学识。

这源于宋朝崇文抑武的立国政策,而科举政策的巨大变化更是直接催生了这一变革。我们先来看唐朝。科举虽在隋唐开始,但在唐朝没有成为仕途的主要渠道。录取进士一年最多的是玄宗朝,共录取71人;最少的一年在高宗朝,录取了1人。平均每年满打满算,通过进士、明经录取的也就80人。

按这样的录取比例,“小镇做题家” 怎么会有出头之日?而且还常出幺蛾子,比如杜甫,好不容易被召到长安考试了,结果李林甫跟唐玄宗说,“野无贤遗”,这一届就不录取了。而李贺更倒霉, 因父亲的名字跟进士的“进”谐音, 连进士也不让他考。

宋人殿试图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而到了宋朝,科举的大门敞开无阻,进士科成了最重要的仕途晋升通道。到了宋太宗时,977年第一次开科举,一榜就录取了500人。成绩特别优秀的,直接授予一州通判的重任。最多时,一榜录取了1317人。此后,录取的人数都保持高位运转。

取士政策的放开,让大量青年才俊涌现而出。王安石本来考了第一名,结果因用词不当的瑕疵被皇帝改成第四名。苏轼在省试考了第二名;后来在制科考试中,又拿到了三等——为宋朝百年以来第一,因为一等、二等根本不授予。

而这些人,多半来自寒门,都是宋朝的“小镇做题家”。

如苏轼,出自偏僻的西蜀地区。

欧阳修家境更差,因他父亲是老来得子,在他童年时就去世了。他是在他母亲的教导下,用荻秆在沙地上写字,才通过科考改变命运的。

王安石好点,爸爸还当过知州,但家境也一般—— 王安石中举后一直在基层做官,一个原因就是做外官收入高,能解决他拖家带口的家庭负担。

“取士不问来路”,给寒门之士打开了阶层跃升的通道;而“广开来学之路”,让读书人人有份,更夯实了这通道的根基。为了让小镇青年们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宋朝在教育上下了大力气。

从地方到中央都在兴学重教,公办学校越办越多。地方的官学也不设门槛,向平民子弟完全开放;要是进入太学,除公费就读外,还能减免赋役,每月发一千文钱的伙食补贴。

私人书院也大量崛起,如岳麓书院一些著名的书院都在宋时诞生,让教育的渠道愈加畅通。“乡校、家塾、舍馆、书会,每一里巷需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正是当时的盛况所在。

为了更彰显科举的公平,宋朝还用了很多招数。比如“锁院”,一到考试期间,就把主考官关起来,不让见人,一关就是几十天。比如糊名,把卷子上的名字全封起来,再让人誊抄一次,完全闭卷录取,所以才会造成苏轼的卷子被欧阳修认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而只敢给了第二名。

而唐朝的试卷是不糊名的,只要主考官认识你,就完全凭私心录用。而唐朝还盛行所谓“行卷”和推荐, 考生在考前将自己写的诗文送给达官显贵,就能在考前做好工作。

教育上不遗余力,取士时不问出身,考试上完全公正,寒门子弟终于可以凭实力向上流动了。据统计,北宋共71名宰相,科举出身的65人,占了93%,科举代替了恩萌,取得了主流正途的地位,达到了“奖掖孤寒、抑制势家”的效果。所谓“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教育环境佳,基础打得实,从政道路通,这就导致宋朝产生了一大堆斜杠青年,学识上满腹经纶,才情上妙笔生花,仕途上高居庙堂,能集文人、学者、官员于一身,这是有宋一代之前看不到的一幕。

而这极大地提升了宋朝文士“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意识,才会产生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情怀,才会产生张载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壮志豪情。

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就是保持上下互通的流动性,让“小镇做题家”有蝶变成“斜杠青年”的希望!而不是自己天生赢在起跑线了,还要对他人的努力冷嘲热讽。

在笔者看来,宋韵虽五彩缤纷,但支撑宋韵文化的底色应只有一种色调:公平且向上——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人人有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这不是我们今日所大力倡导和期望的吗?

作者:浙人社  赵波
图源于网络侵删


风雅大宋(一):天下归一

王佳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对北宋开国时期的历史进行的一次梳理。作者融合对比了正史和古代笔记的内容,详细解读了宋代开国到统一的历史。用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推理,厘清了多年来人们对宋代的一些看法和成见,令人耳目一新。

文本通俗易懂,同时兼具了可读性和学术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众史学著作。

贾平凹 阿来 陈彦 徐则臣 联袂推荐 人人都能读懂的宋史 讲透帝王的统治策略、官僚的为官之道、草民的生存真相



稿


越书房诚邀集团内外书友投稿分享与书相关的点滴,可以是由一本书想到的,也可以是做书的感悟,浙里有好书,浙里有故事。投稿邮箱:ysc@zjcbcm.com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 往期精选 ■

去书里细品秋意浓

连环画如何实现“文艺复兴”?

前三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同比下降1.04%,短视频渠道正增长


来源 | 浙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思想引领时代  知识服务用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