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KT微话题 | 人人都是作者么?

之前我们为大家总体上介绍了“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Key Topics,简称KT)已上架的电子书。新的一周,“KT微话题”栏目继续为大家拆解每本电子书的核心要点,帮您快速get心仪图书。不用等快递,好书随时可读!


宅家科研充电?别忘了这套电子书(点击阅读)



刁克利教授在《大众写作时代的表征与影响》一文中写道:“不管我们是否承认,现在已经是一个大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人数不断增长,写作内容和文体种类不断添加,发表方式和传播途径不断更新,写作的内容和范围日益拓展扩大。这种说法甚至不需要数字统计来证明,只要往我们周围看一看就能明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这样的改变。”

 

的确,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博客等平台上写点什么,或记录生活,或感慨怀想,或针砭时弊,形式和内容不一而足。所以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为作者的时代。乍看之下,这一论断似乎不无道理。但细察起来,一个人若在朋友圈写了些什么,他/她就可以被称为“作者”么?如果不行,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作者”?“作者”的特质是什么?如何才能成为“作者”?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其实就是——“作者”是什么?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作者指“文章或著作的写作者”“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在英文中,“author”(作者)意味着“authority”(权威)。此外,“author”一词还有“cause”(原因、缘起、源头)、“creator”(创造者)、“be responsible for”(负责任)等意思。英文版《理想国》中有这么一句话:“Let this then be one of our rules and principles concerning the gods, to which our poets and reciters will be expected to conform — that God is not the author of all things, but of good only”。同样的意思文中其他地方用过“cause”,所以推测这里的“author”指代“cause”——朱光潜便将后一句译为“神不是一切事物的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因”。可见,“作者”(author)可以指“写作的人”,但它也有更深刻复杂的内涵。在不同历史语境中,“作者”一词往往有着不同的指涉。


《理想国》英文版书影


古典作者:意义的赋予者

理性主义发展的古典时期见证了人对自身充满信心的认识过程,也见证了人作为创造性主体逐渐确立自身权威的过程。尽管人们把握世界和言说意义的方式不同,他们普遍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是可以把握和言说的;人类的情感和理性是可以信赖的。当人被视为世界的中心,作者在文学活动中也就被确立为创造的主体、意义的赋予者。正如雪莱所说:“他们是法律的制定者,文明社会的创立者,人生百艺的发明者……”


现代作者:无意识的表达者

近代思想史是人作为理性主体不断失落和被颠覆的过程,也是作者不断滑向世界边缘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中叶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思想,一直发展到二十世纪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直觉的、感觉的思维方式取代了理性思考的方式,成为艺术的原则,这样就从根本上消解了古典作者中心论所赖以存在的根由。从反对理性开始,直觉主义就开始了对古典作者作为理性主体存在的颠覆。例如,弗洛伊德用欲望、无意识、精神病、白日梦描述作家创作的隐秘动机,打开了作者心灵黑暗的隐蔽处,击碎了长久以来笼罩在作者头上的神圣光环,撕破了人类的体面和文学的诗意,将宛若神明的诗人还原为欲望更盛、痛苦更多的个体。


弗洛伊德(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现代作者:写作游戏的参与者 

“后现代”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指二战以后出现的后工业社会或信息时代。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学和社会学概念,指思想被语言异化、自我主体消解、文化商品化、意义危机出现和话语转换的时期。后现代文化的诸多特征对作者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个急速变化的、强大的、物质的世界面前,作为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后现代作者显得缺乏招架之力,他们被世界挟带淹没,被分解得七零八落。在传统作者被解构之后,后现代作者很难有一个比较鲜明、准确的形象。随着网络的普及和阅读写作智能化的发展,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表自己的作品,成为一个文本的作者。每个读者又都能解构原作,成为新的作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写作真正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参与。


罗兰·巴特(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仅仅只是作者理论的冰山一角,如果想更加深入了解“作者”观念的流变,可以参考刁克利教授所著《作者》一书。该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作者研究的发展脉络,以不同历史阶段为分期,以重要思想家的作者论为节点,总结了思想家作者论、作者形态论、作者范式论、作者观念史等内容。此外,书中还重点评析了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作者是什么?》这两篇极具影响力的文献,有助于理解后现代的作者境况。

作者:刁克利

ISBN:978-7-5135-8966-6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电子书定价:23.94元

点击链接了解本书详情

新书速递|《作者》(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


为让您一睹为快,目前iResearch微信公众号首页菜单栏已开放电子书架,精彩章节免费读。


了解或阅读更多精彩内容,可点击“阅读原文”,登录亚马逊,购买《作者》电子书。不用等快递,好书随时可读!


猜你喜欢


“作者死了”吗?——关于“文学与作者”的对话(上)

今天还会诞生文学经典吗?——关于“文学与作者”的对话(下)



相关阅读

KT微话题 | 你一定要了解的口译研究

KT微话题 | 文化唯物主义研究指南

KT微话题 | 语料库与双语对比研究碰撞会产生什么火花?

KT微话题 | 英汉词汇的“异”与“同”

KT微话题 | 解码“文学中的身体”

KT微话题 | 不可轻忽的译者研究

KT微话题 | 剖析语料库话语研究中的案例

KT微话题 | 田园诗只是一种寄托吗?

KT微话题 | 译学方法论研究之道

KT微话题 | 语料库+学术英语研究=?

KT微话题 | 女性是我们的sex还是gender?

KT微话题 | 跨文化能力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KT微话题 | 英语的时间性 vs 汉语的空间性

KT微话题 | “同病相怜”的女性与自然

KT微话题 | 民族:不是“我们”就是“你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