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文抢先看|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路 ——“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

闫士展 体育与科学 2021-08-04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对学校体育各项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2020年春季开学延迟,春季教学计划完全打乱,教学方式以线上授课为主,体育教学也不例外。针对体育在线教学的实际情况,《体育与科学》编辑部分别组织相关专家以云访谈的形式,对体育在线教学中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理据上予以分析。被访专家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季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和贾齐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杨晓奇教授、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程志理编审、北京体育大学王华倬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之沧教授和汤卫东教授、扬州大学颜军教授、武汉体育学院赵富学教授、浙江师范大学王水泉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龚朝晖老师,现将访谈内容条分叙析。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在线教学的理论审视、现实反思与实践进

——“疫情下的学校体育”云访谈述评

文 | 闫士展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3期新刊)


1


体育在线教学是新冠疫情下的一次虚拟教学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全球科技发展趋势与治理现实,围绕着“网络强国”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要求。党的十九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成为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网络信息化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主要趋势,主导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是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永续发展的基础工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为了细化责任,教育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一部门于2019年9月发布《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9〕11号),提出了“支持学校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切实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在线课程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的教学资源开发模式。杨晓奇认为,在线教学是国家教育事业科技革命的助推器,截止到2019年底,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集教师、学生和教学场景为一体的数据化虚拟空间,初步实现了在线教育的数据化、终端一体化,在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辅助作用。


2020年初,湖北省武汉市等多地发生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的肺炎疫情,并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封城”“居家”“隔离”成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关键词,学生的健康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防止疫情向校园蔓延,教育部紧急发布《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的通知》,要求高校、中小学和幼儿园推迟开学时间,全面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强化对学生居家的学习指导,教育部分别发布《疫情防控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指导意见》和《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学校教师要在线上指导帮助学生居家学习,切实保障学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发布《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实现不停学、不停教、不停练、不停训、不停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课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在线教学成为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教育手段,实现学生体能、专项技能和身体基本素质的综合提升。王华倬认为,新冠疫情肯定是短暂的,“停课不停学”中的“停”就限定了新冠疫情的时效性,学生在正常的开学时间无法正常返校体育在线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资源积累的结果,加速并重新构建了一种全媒体的体育学习生态。可见,体育在线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共同完成教学互动的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方式顺应了科技的发展趋势,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推动着我国体育课堂教学进入一种科技新场景。新冠疫情发生后,为了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政策精神,体育在线教学由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化为主要授课手段,以应对疫情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2


被动式的体育在线教学不是最优策略

张之沧认为,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学生的身体实践与体育教师以及课程内容的相互作用而展开,具有典型的身体性、互动性与在场感。体育在线教学并不适合以身体为主要载体的体育教育活动,具体表现在:第一,体育在线教学以电子设备和新媒体为媒介,拉开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与机器之间发生关系,强调学生与媒介语言、图像和符号等的互动关系,将灵活多变的身体实践教学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听看课”教学,身体被悬置了,因此,在线教学背离了体育教学所倡导的“身体、审美、道德、智慧和知识”五大人格要素统一体;第二,体育在线教学丧失了师生间的主体间性,体育教学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身体实践和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身体和情感意象,呼唤学生的身体主动参与,目前,新媒体在线教学这种二维的视觉呈现效果,让身体处于一种“缺场”的状态,单纯发挥“心灵”想象,使得学生学习走向了身心二元对立。而且,这种以教师言传为主、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割裂了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这种体育在线教学方式,实则是一个人机之间的二向度结构,丢失了师生间的身体在场感,难以构建一个“活生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空间交流平台。


颜军认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一种新的运动技能,其最初表征为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而后通过运动认知才能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Anderson)认为,程序性知识的内部表征形成有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阶段与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要求学生主要领会运动技能的显性规则,即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也是形成陈述性知识表征的过程;联结阶段学生则需要将显性规则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时,陈述性知识开始向程序性知识转化;自动化阶段学生可以高度综合、协调并快速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一阶段是联结阶段的延伸,两者没有截然的划分。在此过程中,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切身指导下,通过脑-神经系统控制反复尝试体验动作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个体的肌肉、神经、骨骼的精细感知,形成运动记忆,从而形成运动技能。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形成的光看不练、练而出错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学生掌握正确动作,也将直接影响教学、健身和竞赛的效能。体育学习是以个体认知和技术动作实践为特征的活动,必须通过个体的运动认知方能掌握技术动作。学生学习技术动作的过程,首先要全方位观察教师的示范,形成初步的陈述性知识表征,即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认知阶段,这是掌握动作技术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练习并且接受教师的亲身指导,形成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联结阶段,这是掌握动作技术的中间环节。进而通过反复的身心练习、强化,最终形成程序性知识内部表征的自动化阶段,学习至这一环节学生仅需消耗较少的认知资源即可完成动作技能的操作,从而掌握动作技术。显然,体育在线教学会造成运动技术学习效率低下,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全面掌握。


杨晓奇认为,教学艺术作为提升教学效果与评判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在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都必不可少,体育学科教学艺术的体现更多源于多种技术动作的最优组合,而且技术动作的学习是同环境的自然展示,体育在线教学无法发挥体育教学独特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第一,新冠疫情期间,体育教师与学生处在两种不同的居家环境,且动作技术的展示受到显示设备的影响,在电子设备上教师的技术展示比例缩小,无法将规范、精确、娴熟的技术动作向同学全面展示,造成运动技术无法彰显技能教学的艺术魅力,用教学艺术引领运动技术在体育在线教中是无法实现的第二,体育在线教学难以保持运动技能教学的艺术性运动技能教学艺术性的本真体现就是师生在开放性的教学场域内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感应,是师生在自然的环境下进行技术动作的交流与互动,这才能最大程度上保持体育教学艺术性的原貌。而体育在线教学一方面降解了技能教学的艺术美感失去了教学内容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割裂了师生间的直接互动以及生生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间由于电子设备的介入,使得教师与学生技术动作学习的交流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形的反馈变得不易,学生群体间缺少合作与交流也会限制学生技术动作的学习。


3


新冠疫情期间体育教学质量的现实担忧


3.1 学校体育界创造一切条件降低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


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给国家、单位以及个人的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在全民居家的社会背景下,学校体育界积极开发体育在线教学资源,并在网络广泛传播,其社会影响力也显而易见。颜军认为,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迄今为止,绝大部分学生尚未开学,主要是通过远程线上学习形式接受教育。在此期间,就体育教学而言,各类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行动,教师精心谋划,全力以赴。主要手段是利用已有的MOOC等网络教学资源、教师个人自编自摄视频,结合线上现场示范、讲解,试图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通道,让学生尽可能全面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广大体育一线教师通过积极努力,重塑了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体现了学校体育人的社会担当,其社会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


毛振明也认为,学校体育界应对新冠疫情的各项工作还是比较积极的,必须肯定。他结合自己的经历认为,至少在北京地区体育在线教学工作还是非常出色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和北京市学校体育联合会两个单位组建了团队,平均每天三万多人参与,粉丝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不到四个月,共推荐了600多种锻炼方法,指导性文字十余万字。此外,北京市教科院和不同学校还举办了“网络运动会”和“体育达人赛”,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了引导作用。虽然这种不能出门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好在现在的网络教学平台和网络交流工具还是比较便捷的,线上的交流很畅通。由于之前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学校的各项工作都戛然而止,学校体育工作停滞也是无奈的事情。因此,学校体育对新冠疫情的应对速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后续需要对开学做好充分准备,为在线教学转线下教学练好内功,新冠疫情对学校体育的影响才能降低到最低。


3.2体育在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3.2.1体育教学互动信息的缺失


张之沧认为,新冠疫情期间,体育在线教学让教师和学生进入了赛博空间,让体育教学的互动过程在虚拟时间和虚拟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完成。在这个虚拟的体育课堂中,如何认识教师、学生和机器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虚拟世界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在这个虚拟空间中,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立场,那就是所有虚拟现实都是人的想象、人的虚构和人的创造,机器呈现的虚拟现实是一个需要依靠人的感觉和思维而存在的物质世界。信息作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具有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性质。体育在线教学的信息不是人造的,是物质固有的,一切信息都能够运动和传播,具有时空的存在形式。贾齐也认为,体育线下教学的现场感让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多元、通用与个性化并存的。体育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虚拟与现实,体育在线教学将三维的立体课堂空间转化为二维的平面教学,形成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体育教学空间从三维立体转化为二维平面,造成最大的问题就是信息缺失,体育线下教学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模式很难通过二维平面全面呈现,这是造成体育在线教学不方便实施的主要原因。龚朝晖认为,体育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互动存在不对称的现象,例如羽毛球教学中,体育教师手中握的是羽毛球拍,而学生居家不能出门购买器材,只能拿着擀面杖、苍蝇拍或握力计等日用品。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互动完全不在一个逻辑体系中,加之二维平面无法全面反映教师的身体轨迹,体育教学成为一个信息不完整的“舞台剧”。


毛振明强调,体育教学选择二维世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缺点也是毋庸置疑的,这一点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也是最大的。体育在线教学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视角改变,保证信息的最大化传递。运动技能学习是操作性的,例如手伸到哪里,大臂带小臂这样的动作,体育教师和学生没有完整的信息互动和传递,在线教学要想超越线下教学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从教学内容选择的角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运动技术的内在机理,比如篮球教学可以使用战术板、典型视频慢动作播放等辅助措施帮助学生了解篮球技能。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的讲授中,需要认真分解动作衔接的顺序和要点,善于利用语言的反复言说来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体育在线教育中无法展示的,可以利用慢动作技术,尽最大可能将视频信息还原到三维世界,常见运动技术应用和经典范例可以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师怎么去弥补信息缺失是在线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行”带“知”是线下教学的特点,那么“知”带“行”是在线教学的特点。因此,学生只有知道、理解运动技能后才能为以后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做好充足的准备。体育在线教学的优点也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动作,线下教学用肉眼观察动作的速度和慢动作播放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优秀羽毛球运动员在发球时怎么发力,手腕怎么抖动,脚步怎么移动,把这些基本动作都做成慢动作播放。在线教学中的信息传递是可以滞留在某一个瞬间的,而线下教学不能滞留,教师的慢动作示范也不可能完全静止。虽然在线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运动技术的部分瞬间和整体运用在理论上有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实践层面,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全面掌握和应用,还是需要在日后不断摸索。


3.2.2体育教学情境创设的障碍


季浏认为,在体育课程内容安排上应该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真实情境,切身体会到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敬畏规则、公平竞争和协同合作。杨晓奇认为,由于体育教学更多是与教师和学生的“现场”同步共在,依此就形成了体育教学的“此时”与“在场”的二维特征。“此时”是教学活动中的时间问题,“在场”就是教学中的空间问题,时空俱在,就构成了教学的基本特征。在体育教学中,身体轨迹与肢体活动就必须体现出其所承载的时空特征,进而围绕这种时空特征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教学的现场感。体育教学情境创设在以下两点很难实现第一,仅仅通过教学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不符合体育教学的特殊性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描述确定的知识点,而是描述身体的真实感受,既要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也要旁征博引,有感染力。通过语言描述某个运动技术的要领,让学生对动作要领建立起最起码的教学感知。但是,掌握运动技术更需要观看人的神情,在人的视觉互动中形成本体感觉,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互动方面很难达成默契,视觉互动更是难上加难。第二,教师的动作示范很难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体育在线教学需要借助教师的亲身示范与动作展示完成情境创设。教师动作示范体现了教学的具身性特征,发挥了身体的“在场”而非“离场”,使得身心处在和谐统一的教学认知进程当中。体育线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一个情境共同体,学生和教师都是在相同情境中的身体“在场”。而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情境,每个个体的情境完全不同,这就会造成身体“离场”,教师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增加了障碍。


王华倬认为,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需要师生面对面,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在必要的教学环境中完成教学。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才能得到保障,这个情是综合多种教学环境和环节后自动生成的大环境。体育在线教育的创设过程中,需要教师、学生和环境反复的适应和沟通后才能达成,这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持续的时间、真实的身体模仿和情感的真实投入,而体育在线教学具有封闭性,加之教学的视觉界面也在不断地切换,自组织的教学情境不可能实现。体育教学若失去自觉形成的教学情境,就不可能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要,增加了许多无效的教学环节,学生的负面情绪可能增加,不能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欲望,最终导致学生无法将身体运动的需求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


3.3.3体育教学方法应用的空缺


程志理认为,动作技术学习时,教的一方“讲解-示范”与学的一方的“接受”,这种“教-学”关系中,对于学习者,有一个“我”与“无我”的转换机制。模仿,是所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之所以“共同”,源于“共情”。新冠疫情就是“共情”,这是自然发送给人类的警世恒言,人类想要一个更为安全与健康的未来,就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教育。体育教育中的动作技术学习是身体认知的方式,疫情环境提供了我们绝佳的思考路径。他发现,一只鸟在窗台上叽叽喳喳叫,家中的猫在室内隔着窗玻璃跟着叫,里外呼应,近乎交响。他还在小区的草坪广场上,看到两个婴儿比咳嗽的游戏,小妹妹咳嗽,小哥哥也跟着咳嗽,且声音还越咳越响。这就是一种“共情”现象,共情的能力是一种“准”,准确的“准”。对于草坪上的这两个宝宝,他们是没有偏见的,甚至是没有立场的。要有立场也是肚子饿了要吃、困了要睡这种本体论的立场。当我们能放下偏见与立场,“客观”了解对方,于是“共情”就产生了。其实,共情就是交换视角,用“他者的视角”而观。这就是“神通”,为何孙悟空能七十二变,因为“自我”不坚固。波兰尼有一个概念叫“默会知识”,动作技术就是一种默会知识,在操作过程中获得。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教法,语言的、示范的等方式只是辅助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我”的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的综合效应。这是一个默会的身体操作过程,这个操作过程的机理就是,“我”在教师“讲解示范”时,因“共情”(也可以说是虚拟化的“移情”)而呈现“无我”(他者的视角),为此而“模仿”获得教师教的新动作。


赵富学认为,体育教学中的运动技术教育,本质是教师和学生“言传身教”式的教育。在线教学改变了这种教育模式,形成只能“言传”不能“身教”的体育教育模式。他调研发现,体育在线教学效果比较差,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虽然,体育教师要求学生多看回放,而且是多维度回放,但是立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是没有办法呈现。此外,根据清华大学本科生体育在线调查结果看,疫情过后希望继续在线上课的学生仅有9.36%,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学生对体育在线教学的满意度很低,学生与教师之间根本没有办法形成良好的沟通机制。他很认同程志理的研究,“讲解-示范”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学方式,“共情”也是学生和教师在动作技术学习中的最佳状态。“讲解-示范”可以作为体育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是运动技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使用“纠错法”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动作,也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由于视觉呈现的信息限制,体育教师不可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学生运动技术的错误,也就没有办法让学生的错误在第一时间得到纠正。体育在线教学因为“纠错法”不能妥当使用,对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影响还是很大的。龚朝晖认为,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同等重要的,运动技术动作的互相纠错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关键,因为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对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术语把握程度不高,而专业的体育教学术语又不可避免。体育在线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在不同的空间内,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因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不仅仅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更重要的是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3.3.4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盲区


贾齐认为,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互相作用中完成。对体育教师而言,体育在线教学效果评价的最佳方式就是多采用问题式的教学预设,教学中可以预设一些有利于学生回答内容。在居家有限的空间内,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作出预设,不断提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新冠疫情期间的体育教学,就是教师不断进行运动技能示范或视频慢动作讲解的重复过程,这样的内容属于常规内容,对学生而言可看可不看。看了以后,收获在哪里,能不能引发学生对运动项目产生新的思考?由于体育在线教学的空间限制,教师在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中存在很多盲区,运动技术的学习效果评价也不能全方位跟进,失去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意义。王华认为,疫情期间的体育在线教学,着重强调动作中的易错点或难点,如果将易错点、难点与教学目标集中起来以教学问题的形式呈现,这样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实现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对体育教师而言,学生的真实动作并不一定能准确反馈给教师,由于教学设备的影响,许多学生反馈给教师的上课画面和画质也不一样,这可能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带来误区。


王水泉认为,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坚持表现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就是观察学生在教学目标达成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投入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终结性评价就是需要对每一个模块教学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进行一个最终评价。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兼顾学习过程和结果,但是疫情期间学生的运动器材和场地都没办法得到保证,通过很小的显示界面根本不可能看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投入程度,过程性评价根本不可能完成。终结性评价就直接牵扯到学生的学分或学业成绩,因为新冠疫情这种不可抗力影响到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体育教师也只能选择妥协。颜军认为,体育在线教学需要完善教学途径,就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什么途径串联体育教学活动的问题。串联方式为在线教学时,教师应该探索如何螺旋式提升教学效果。利用好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跟踪,学生的运动能力要一节课比一节课要好,一直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在进步。因此,体育在线教学对学生每节课都要评价,评价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修正,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评价方式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评价过程中会不会因心理疲劳问题影响教学效果评价的真实性,也是值一个得反思的问题。


4


后疫情时代体育教学的实践进路

4.1近期阶段围绕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合理研判体育教学恢复的各类风险


5月17日,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各类学校全面复学复课提出了指导意见,但是并没有对体育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复课复学后,体育教学是坚持在线教学还是恢复线下教学?季浏认为,新冠疫情虽然得到了控制,并不意味着彻底结束,若学校不能恢复体育线下教学,体育在线教学依然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佳备选方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体育在线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绝对不能过分重视技能教学。他建议,若学校还不能恢复体育线下教学,体育在线教学应该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教育。第一,健康教育。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健康就是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的话题,健康教育知识若通过体育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普及和推广,不仅会降低疫情对学校体育的负面影响,更会大大提高学校体育的社会地位。新冠疫情期间,体育在线教学是弥补平时健康教育不足的最佳时机。因为,健康教育讲授的是怎么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怎么预防传染病、怎么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这些会让学生及家长产生共鸣。从提高疫情治愈率的角度而言,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是增强免疫力的重要基础,对全民抗击疫情有帮助。此外,健康教育是体育实践活动和文化课教学形式的综合,例如合理营养、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等内容都可以利用在线教学的优势,以新冠疫情的舆论氛围为契机,转变学生的生活方式。比如,体育教师在线讲解蛋白质、脂肪、营养比例或者食物搭配等营养问题,以前都是纸上谈兵,现在新冠疫情期间学生都是居家学习,可以认真研究并付诸实践。所以,开展体育在线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普及并落实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价值的。第二,体能教育。体育在线教学的内容设计不能以技能主导,而应该重视体能训练,体育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速度、力量(上肢力量和下肢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敏性的综合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开展体育教学。从现有学生体质健康的普查数据看,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并不乐观,可以利用在线教学的机会,居家展开身体素质的练习,这才是体育在线教学实事求是的做法。退一步讲,就算没有新冠疫情,体育教学也不能只教授技能,忽视体能教育,这对学生的技能学习也是不利的。第三,运动原理与运动文化教育。在线下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都是在操场或者在体育馆进行技能教学,学生的运动素养相对薄弱,尤其是对运动原理和运动文化的认识不足。学校在开展体育在线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运动认知和运动文化素养教育,形成“运动是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的新观念。第四,体育欣赏教育。体育欣赏教育是目前体育教学中极容易忽视的内容,网络上一些精彩的赛事片段、艺术表演和体育评论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这些是大多数学生很少关注的,因为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当前,教育信息化成为时代的必然,体育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精选一些精彩的赛事视频向学生播放,也可以引导学生自选赛事自主观看,达到学会欣赏体育赛事的目的,形成一种热爱体育、崇尚体育文化的新风尚。


新冠疫情背景下体育教学的各类风险中,就包括“非面对面”体育教学中的意外伤害事故问题。汤卫东认为,体育教学与其科目的教学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身体负荷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导致学生产生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加。从《侵权责任法》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中若出现伤害事故,首先要看谁有过错,即谁错了谁承担责任。体育在线教学也不例外,谁有过错谁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由于学生的身体活动本身就存在风险,而在线教学又和线下教学明显不同,因此在过错认定上存在一定困难。例如,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即教师在学生有学习困难时,甚至是有些体育动作的学习和练习时,必须给予贴身的手把手的保护与帮助。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应该提供保护与帮助而没有提供,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教师肯定具有过错。但是在在线教学时,保护与帮助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在线上上课时必须要选择无需保护与帮助的动作进行教学,否则就可能承担过错责任的风险。可是,体育教学若一味地回避风险,其意义又何在呢?此外,体育在线教学中,教师往往无法观察到学生的具体表现,出现了安全隐患也无法及时制止或处理,而学生多为未成年人,作为监护人的家长也没有在体育课教学中的监护义务,因而一旦出现体育伤害事故,教师很难做到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没有过错。退一步说,即便是教师和学生都没有任何过错,学生的伤害事故完全是意外,那么能否适用甘冒风险由学生自己承担责任呢?这显然也说不通,因为学生不是自愿去上体育课的,而是在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下必须参与的,故不能适用甘冒风险原则。如果因体育在线教学产生的纠纷诉讼到法院,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分析,法院很有可能按照公平责任原则要求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在已经复学复课的学校中,体育线下教学逐步恢复,学校操场恢复了昔日的活力,而风险依旧存在,浙江温州、湖南长沙等地在恢复体育线下教学后,发生了学生猝死事件。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工作中,风险仍然无处不在,也没有办法回避。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师除了考虑常规教学外,更应该防范体育教学的安全隐患。汤卫东认为,随着疫情的发展,学生重返校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体育教学无论是坚持在线教学,还是恢复线下教学,都要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具体需要做好5点工作第一,成立疫情防控期间教学指导小组,强化体育教学活动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应该成为预防体育教学突发事件的中坚力量,不能因发生意外风险的增加而弱化体育教学,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完善校园急救体系,制定科学的急救措施,重视体育教学的风险管理第二,尽可能创造条件恢复体育教学,避免出现“报复性锻炼”的现象。经过长期的居家学习,学生的运动强度、体能水平和运动技能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给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带来了影响。体育在线教学转为线下教学需要有效地衔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体力活动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过分追求运动负荷。体育教学中若出现关节疼痛、头晕或持续冷汗等现象,应该立刻停止运动进行休息,若没有好转的趋势应该尽快去医院就诊第三,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保持师生安全距离。体育教学是一种聚集性的教学活动,应该安排在户外或者通风较好的体育馆进行。在疫情没有结束前,师生之间应该保持间隔距离,学生之间间隔距离进行最大化安排,体育场地的使用可以采取分批错峰的形式进行。第四,科学统筹疫情防控体系,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学校应该为师生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物资保障,在课前课后都要对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和场地进行消毒,避免交叉使用。尤其是需要对佩戴口罩的要求做出详细规定,不能佩戴N95等透气性差的口罩进行体育活动。第五,构建学校体育保险制度,为学校体育活动保驾护航。构建体育保险制度是应对学校体育意外伤害的有效方案,可以利用应对新冠疫情的机会,试点推行学校体育保险制度,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学校集体缴费、学生个人缴费等多方筹资,探索设立校园体育运动保险基金,逐步实现在校学生体育运动保险统保彻底解决学校体育以外伤害纠纷难处理的问题


4.2中期阶段健全教师培养和研修机制切实提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开展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基础和专业保障,疫情期间的体育学科的网络教学更是对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挑战,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作用的发挥已经不纯粹是在室外体育课中的对学生运动技能学习的指导和引导,而是需要结合网络课堂教学的要求来丰富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内容。新冠疫情暴露了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呢?颜军认为,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缺失最直接的原因是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渐渐无法适应教育系统的整体进步。高校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母机”几十年如一日,在专业技术课中大部分教师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当专业竞技运动人才进行训练,注重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缺乏教学技能指导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技能的习得几乎是空白。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为运动技能传授型教师。许多专业技术课教师认为,学生教学技能应该由“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或“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承担,而这几门课程主要是从理论上介绍有关原理、方法与手段,没有与动作技术学习有机结合。此外,部分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教学见习、教育实习等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很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教育实习乃至工作之初,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手段都是按照大学专业技术课教师的方法“照葫芦画瓢”进行教学,根本没有考虑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运动认知能力等,学生在枯燥、单调的单个动作技术练习中丧失了运动兴趣,导致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只能教授低水平动作技术的体育教师是不合格的体育教师,他们在实践教学中是无法达成培养目标的,他们的学生只会感到体育课的枯燥乏味,单调疲倦,无法体验到运动乐趣,也就没有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更不会于在校期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王水泉也认为,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体育教师对学生健康素养认识的不足,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学校中所说的体育课程全称是《体育与健康》,里面自然涵盖体育的成分,也应该有健康的成分。目前,技能教学和健康教育在结构上存在差异,而体育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其中,健康行为在整个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中占了1/3。通过对体育在线教学的日常考察发现,体育教师在运动技能教学的表现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在健康知识的普及中,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体育教师的健康素养普遍不高,健康教育的课程应该是由体育教师担当,体育教师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以及运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不足,使得体育在线教学依然以技能教学为主,忽略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推广;第二,《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健康教育没有进行专题教育,往往对健康知识、卫生知识进行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没有让学生深入理解,例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知道传染病的特点与预防措施,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传染病,而学校里面所有的课程只有《体育与健康》课程里面含有健康教学的要求,其他课程没有,传染病的特点包括传染源、传染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传染病过程中的防控应该怎么做,就是体育教师的责任;第三,在新冠疫情期间,对上千种体育在线教学课程的研究发现,体育教学内容基本都是技能教学,没有对普及健康教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所以,因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造成了学生健康素养不足,最终导致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整体偏弱,如果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不高,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不会得到提升,会影响《新课标》精神的落地生根。经过新冠疫情,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健康教育问题出在哪里,既然课程名称为《体育与健康》,不是“体育促进健康”,这就要求体育与健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健康教育,应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系统教学,是需要广大体育教师认真思考的。那么,体育教师应该通过教育培训、专题研讨和实践活动提升教学能力,致力于学生技能水平提高的同时,健康素养也应该有较快的提升。


通过新冠疫情发现,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王华倬认为,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师在培养机制上应该加强以下5种能力的培养:第一,体育教师具有信息技术运用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比如会在网络平台上操作网课的实施程序,能够独立制作体育微课、慕课及录制相关的教学视频,在线下的教学里面也要有这个能力,将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如三维加速度计、心率监测仪等运用到体育教学里面;第二,体育教师具有体育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能力,因为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它需要身体活动和练习,这是体育课与其他文化课最大的不同,那么,什么样的体育课程内容最适合上体育网络课?比如健康教育内容就适合,传统养生内容就适合,篮球就不适合,比如讲解运动文化或者运动技能学习方法的课程内容就适合,发展学生力量训练的体育课程内容也较为适合;第三,体育教师具有制作微课或者教学短视频的能力,学会相关视频制作设备的运用,选取核心体育知识点,讲解和示范给学生;第四,体育教师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的能力,情境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更能够让学生建构起对技术动作学习的直观体验,现实体育教学中示范的一些技术动作,通过体育网课或播放相关技能展示的视频就可以实现,如背越式跳高,学生通过视频就能初步把握背越式跳高学习的几个技术动作的关键点,从而为学生在现实运动技能学习中更好地掌握技能奠定基础;第五,体育教师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评价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学习完后,可以通过在体育网课里面插入体育理论知识测验,考察学生学习程度,对于掌握健康教育类的体育课程内容就较为适合,也可以采用让学生录制并提交一分钟短视频的方式检验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比如看学生一分钟能完成多少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等。


4.3长期阶段:规范学校体育政策执行过程,完善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体系


新冠疫情发生后,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调节和情绪疏解方面有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这些经验的取得的关键点是什么?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制订组和修订组组长,季浏认为,体育教学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好的学校体育政策,尤其在新冠疫情全国管控一盘棋的背景下,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是通过政策来推动。体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扮演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战略作用,《新课标》等各类政策的执行是关键。他解释道,《新课标》的制定是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和专家团队通过大量的调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反复论证得到的结果,政策的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作为《新课标》制定和修订的专家,我们的任务是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贡献智慧,引领体育教学改革方向,应该兼顾国际经验和国家发展现实,不能迁就,如果一味迁就,教育如何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学校体育怎么能够在不同学科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体育教学如何助力于教育事业根本任务的完成?因此,《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与国家最新的教育发展现实和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新冠疫情采用在线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否对《新课标》的执行和落实有影响,季浏经过思考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认为,《新课标》并不是针对新冠疫情而制定的,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和相关学者都没有预想到会发生疫情,所以新冠疫情下《新课标》的执行肯定会有影响,但是这不能成为否定《新课标》的理由。新冠疫情期间,体育在线教学是为了努力缩小或降低疫情的影响而做出的无奈选择。随着新冠疫情的逐步缓解,学生重返校园复学复课也是必然的事情。学生复课以后,体育教学依然要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具体的执行中,需要尽力缩小新冠疫情对体育教学的冲击。为此,他提出了5点具体要求。第一,《新课标》作为一种行动方法论,必须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要将《新课标》落到实处,如果得不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这样的政策等于形同虚设。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将政府职责渗透到《新课标》的地位、结构和作用中去,为下一步的规范落实奠定基础。第二,学校应该把《新课标》作为引领体育教学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在《新课标》执行情况的调研中发现,部分学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依然陈旧,各项要求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在教学理念和内容设计上依然生搬硬套,不能够遵循《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和实施建议的要求,没有结合《新课标》的精神作出适应性改变。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国家、不同省市都组织了各种关于新课标的培训,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校和体育教师认真了解新课标的内容,体育教师不认真阅读新课标的内容,不去大胆创新实践,这往往是一种态度问题,这些文件的执行,需要多方面联动执行,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行。据统计,全国有45万体育教师,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不可能对每一名体育教师进行指导,只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师参与培训,然后发挥辐射效应,将《新课标》的精神传达给每一名体育教师,最终发挥每一名教师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初步调查(当然也不够全面),全国有一半的体育教师没有认真阅读过《新课标》,不认真去学习,不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全文都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国家相关部门也多次组织专家对新课标进行解读。许多省市都统一印刷了《新课标》,转发给每一名体育教师,但是《新课标》的执行仍然没有到位,广大体育教师是需要思考的。体育教师不认真学习、研读,不思考如何与学校基础条件和学生的现实特点结合起来,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新课标》的精神自然也很难领悟。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师培训或研修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加强《新课标》的宣传力度,帮助教师把握体育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第四,《新课标》的落实要与教师参考书相结合。《新课标》不是体育教师参考书,而是一个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政策。广大体育基层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新课标》当作一个理念、一个框架、一个引领。在学校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还应该参阅教师参考书,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审定了多套教师参考书和学生教材,需要体育教师研究教材中的案例、做法,做到举一反三,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开展。第五,体育教师需要自我尝试,自我实践,自我思考,总结提高自身能力。好教师和一般教师的差距就在于,好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差教师往往按部就班,不能够结合现实作出改变。政策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在执行上区域有差异、学校有差异、教师之间有差异,这些都与新课标的研读和领会有关。政策没有执行好,体育教师就应该主动学习,不能埋怨或责怪新课标不好。所以,季浏呼吁广大体育教师多读书、多思考,想尽办法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季浏强调,新冠疫情采用在线教学的这段时间,忽略了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课程育人价值的统领和方向标。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先提出来,并没有在大学和中小学中体现出来,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核心素养同样适用于中小学和大学,在今后的义务教育中,都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核心素养是各个学科教育教学的灵魂,不仅仅是在高中,只不过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先研制出来。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无论采用在线教学还是回归线下教学,所有学段的体育教师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功夫。


赵富学认为,在官方的政策原文里,体育核心素养的结构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新冠疫情期间,暴露出很多学生运动参与不足的现实,是需要学校体育界认真反思的。实施体育在线教学,学校体育、家庭体育在有限的时空中互相渗透,大量的体育网络教学资源在利用中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自然包括家长等多个群体。通过调查可知,老年人和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更高,而学生群体的参与和我们的预期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学生的学业压力大,“停课不停学”要求所有的课程都是通过网络在线教学的方式,在线教学虽然省时省力,但是因为软硬件配置的原因,拖堂上课,作业繁多,导致学生的学习时间增加,体育学习的时间自然减少,线上体育教学期间写别的学科作业成为一种常见现象;第二,体育在线教学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作为基础,家庭空间较小,客观条件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导致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第三,线上体育教学比较凌乱,没有按照体育课程教学方案与计划开设,许多都是热点式教学,健美操和武术等教学很流行,很多教学计划都被打破。这些调查发现,运动能力和运动参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运动参与是运动能力的基础,所有的体育教学都建立在运动参与基础之上。运动参与有主观成分和客观成分,主观成分是学生的运动参与积极倾向,客观成分是体育教师能够创造一些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体育运动的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和核心的运动能力。比如:水平一要求学生具备走跑跳攀爬等能力,到了水平四和水平五,就会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运动参与是所有运动项目参与的前提,也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根本。运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可以促进学生的运动参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后,对自己所从事的运动项目和技能有更深层次的掌握,这样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些项目,提升这些项目中的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赵富学建议,通过新冠疫情期间体育在线教学的观察和反思,体育核心素养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应该将运动兴趣与参与作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中的关键要素。学生对体育学习具有选择性和坚持性,应该建立在强烈的运动兴趣和运动能力的基础之上,运动兴趣与参与是学生积极认识和从事体育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也是全力投入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而运动能力则是运动兴趣形成的重要保障。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兴趣与参与能力,可以有愉快的体育经历,由此得到极大的身心满足感,获得正向积极的情绪体验。因此,学生运动兴趣与参与能力的形成,是保障《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性和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


往期回顾 

文武兼济与重武轻文——中国武术与西方搏击身体范式的对比

变与不变:体育世界的当下与未来 ——《体育与科学》“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体育” 云学术工作坊综述

互联网拯救奥运

新刊速览 |《体育与科学》2020年第2期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诉孙杨案法律解读





体育与科学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国内体育类核心期刊

投稿网站:

http://tyyk.cbpt.cnki.n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