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刊: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丨【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4期发布

2019年第4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9-09

点击上方“中国科学院院刊”可订阅哦!


编者按 能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使得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长期以煤为主,由此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在我国经济由粗放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亟待依靠能源科技创新,驱动我国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的系统性变革。


基于此,依托中国科学院“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院刊》邀请能源科技领域的相关专家围绕该主题组织了本期专题,该专题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中民院士指导推进。


2019年第4期

 评论

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构建国家洁净能源体系

本刊特约评论员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专刊: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序言

白春礼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总论

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

肖 宇  彭子龙  何京东  刘中民

肖 宇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处长,主要负责组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组织协调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申请,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筹建等。全国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工协会燃料电池标委会(IEC/TC105/WG13)工作组成员。

刘中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大连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席,民盟大连市第十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及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所长、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 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负责人。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完成了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DMTO)技术工业性试验及首次工业化,DMTO 技术已实现技术实施许可 1 313 万吨烯烃/年,已投产 646 万吨烯烃/年;完成了世界首套 10 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引领了我国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产业的发展。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工业领域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吕清刚  李诗媛  黄粲然

吕清刚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先后任国家“863”计划“洁净煤主题专家组”成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实施方案专家组成员。正在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中的“高效清洁燃烧关键技术与示范”(XDA21040000)项目。主要从事煤炭的清洁高效燃烧,循环流化床燃烧与气化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相关研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40余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中国分散式民用供热技术现状分析

刘新华  韩 健  张 楠  王晶晶

刘新华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1998 年和 2001 年在中国石油大学分别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 年在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2008 年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为期 1 年的访问研究。主要从事煤炭清洁利用、流态化工程和虚拟过程工程相关研究,目前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课题“散煤低 NOx 解耦燃烧技术与示范”的负责人。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卫小芳  王建国  丁云杰

卫小芳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SCI 论文 2 篇,EI 论文 3 篇。主要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甲醇转化制芳烃、甲醇转化制汽油反应工艺中间试验及工业示范试验”,2011 年迄今主要从事“低阶煤清洁高效梯级利用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管理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关于煤化工与石油化工的协调发展

叶 茂  朱文良  徐庶亮  刘中民

叶 茂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东南大学工学博士,2000—2009年先后在荷兰Twente大学、Eindhoven技术大学和壳牌公司工作,2009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目前主要围绕国家在煤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的需求,开展催化过程开发及反应器放大研究。曾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论文、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张大煜优秀学者,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朱文良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5 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在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和 Texas A&M University at Qatar 分校做博士后研究。2009 年回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4 年晋升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2018 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及“万人计划”。主要从事能源领域中洁净燃料及大宗化学品的催化合成及反应新工艺研究,带领研究团队实现全球首套 10 万吨/年合成气制乙醇工业示范项目一次投产成功,入选中国科学院 2017 年年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并获 2018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

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 加速推进我国能源转型

李耀华  孔 力

李耀华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可再生能源电力变换技术、大功率直线电机及驱动技术等。

孔 力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电网技术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网与智能电网技术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与电力系统、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技术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生物质能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马隆龙  唐志华  汪丛伟  孙永明  吕雪峰  陈 勇

马隆龙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十二五”“863”计划“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能源与氢能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国家能源生物燃料中心主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质高效转化与高值利用研究,在生物质催化解聚、平台化合物水相转化烃类燃料和化学品过程的多相反应体系、催化过程理论及工程验证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际国内形成了重要影响。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低碳多能融合发展

能源革命中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李先锋  张洪章  郑 琼  阎景旺  郭玉国  胡勇胜 

李先锋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助理,储能技术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等人才计划。担任 Sustainable Energy & Fuels、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Scientific ReportsSustainability 等杂志编委。研究领域包括:液流电池关键材料与核心技术(全钒液流电池、锌基液流电池、液流电池新体系),创新型电池技术(铅炭电池、超级电容器、锂/钠/钾/锌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电池模拟及系统结构设计与模拟仿真、检测与评价、工程化开发与应用示范。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

能源革命中的物理储能技术

陈海生  凌浩恕  徐玉杰 

陈海生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副所长,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研发中心主任。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英国能源学会会士,中组部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首批“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主要从事新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叶轮机械内部流动、限定空间尺度的流动与传热等工作。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20 余篇,EI收录 150 余篇,SCI 他引 4 500 余次,入选 2014—2018 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兼任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等 4 个学术期刊副主编、7 个学术期刊编委,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主任,中国化工学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物理与化学电池协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关村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理事长等。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核能综合利用研究现状与展望

王建强  戴志敏  徐洪杰

王建强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熔盐化学与工程技术部主任。1998年于黑龙江大学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同年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2006—2009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无机簇合物合成及结构研究。2010年起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目前主要从事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中熔盐化学与技术、核能高温制氢技术等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现状及展望

邵志刚  衣宝廉

邵志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燃料电池研究部部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1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和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7年获得“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燃料电池研发工作,主持科技项目20余项,现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研究”项目负责人。发表论文280多篇;申请专利290多件,授权80多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以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

陈倩倩  顾 宇  唐志永  孙予罕 

陈倩倩  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能源系统低碳化解决方案,复合能源及低碳能源系统的建模、技术-经济评估和减排潜力的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能源战略相关项目,发表中文核心期刊、SCI学术论文10余篇。

唐志永  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反应工程科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研究,致力于能源环境领域的反应器技术研发和工业化实施,重点针对中试到工业示范的反应器进行规模设计和放大风险研究,基于多尺度模拟方法和平台进行模拟和预测分析,解决反应器放大设计和系统技术问题。已实现了全球首个万方级二氧化碳重整技术的示范,完成工艺包开发 5 项,标准规范制定 1 项,工程装备开发 6 项,申请专利 40 余个。承担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的 20 余个重大科研项目,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银奖、中国循环经济专利奖二等奖、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孙予罕  中国科学院低碳转化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先后发表学术论文 500 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00 余项。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学院载人航天贡献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颗粒学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山西省政府决策与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品和化学品,CO2 转化利用中催化和工程研究,纳米材料及其在绿色化学和光学中的应用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可再生能源规模利用

 能源政策与科技发展趋势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能源政策研究与启示

边文越  陈 挺  陈晓怡  葛春雷  惠仲阳  杨 辉

边文越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情报分析方法。

杨 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科技处处长。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技术,以第一作者在 Physical Review,Optics Letters 和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发表论文 10 余篇。现主要从事科技战略、科技规划、军民融合战略以及科研管理相关工作。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国际能源科技发展动态研判与战略启示

陈 伟  郭楷模  岳 芳

陈 伟  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战略情报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流动与管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7—201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北德克萨斯大学开展合作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国家能源局能源软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奖等。长期从事先进能源科技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能源科技政策研究、科技创新规划咨询研究,以及情报分析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点击图片摘要可查看PDF原文 ↑↑



 封面 封四



  封二 封三



一周科学看点回顾




2019-04-22

2019-04-14

2019-04-08

2019-04-01

2019-03-25

2019-03-18

2019-03-04

2019-02-25

2019-02-18

2019-02-11

2019-01-28

2019-01-21

2019-01-14

2019-01-07

2019-01-01

2018-12-24

2018-12-17

2018-12-10

2018-12-03

2018-11-26

2018-11-19

2018-11-12

2018-11-05

2018-09-10

2018-09-03

2018-08-27

2018-08-20

2018-08-13

2018-08-06

2018-07-23

2018-06-25

2018-06-11

2018-06-04

2018-05-28

2018-05-21

2018-05-14

2018-05-07

2018-04-30

2018-04-23

2018-04-16

2018-04-09

2018-04-02

2018-03-26

2018-03-19

2018-03-12

2018-03-06

2018-02-26

2018-02-19

2018-02-12

2018-02-06




总监制:杨柳春

责任编辑:张帆

助理编辑、校对:PAN

排版:三羊

▼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专题:水声信号处理和声呐技术 · 发展现状和展望丨2019年第3期

专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丨2019年第2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年第1期发布

专题:中国科学院 改革开放四十年/ 专题:传统工艺的认知与振兴 | 2018年第12期

赵国屏院士:合成生物学,开启生命科学“会聚”研究新时代

张先恩:中国的合成生物学,正如蓬勃朝阳,蒸蒸日上丨《中国科学院院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专刊序言

专刊:合成生物学:回顾与展望丨2018年第11期

创新之路: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五周年|2018年增刊2

专题:环境微塑料污染与管控策略丨2018年第10期

专题:分子模块设计育种丨2018年第9期

专刊: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丨2018年第8期

专题:科学普及问题政策研究丨2018年第7期

专刊:“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能源地缘配置与国家安全丨2018年第6期

专刊: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丨2018年第5期

专刊:纪念“科学的春天”40周年丨2018年第4期

专题:知识产权转化与运营丨2018年第3期

专题:土壤与可持续发展丨2018年第2期

专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论、指标与实践丨2018年第1期

《中国科学院院刊》入选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



长按二维码  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刊” 微信号CASbullet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