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佳文赏析 | 地学顶刊《地理学报》近五年高被引论文风云榜(2015-2019)


地理学报

《地理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地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1934年创刊,是反映我国地理科学研究水平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也是我国地理类优秀核心期刊。是紧跟世界地理科学发展的步伐,保持着代表中国地理科学发展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对我国地理科学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01年来《地理学报》影响因子一直保持在全国科技期刊的前10位,地理学科排名第1位;引用频次在全国排名前50名,学科排名保持第1位;2007年《地理学报(英文版)》被SCI收录,2016年《地理学报》中文版被EI收录(回溯到2006年),期刊国际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

小编统计了《地理学报》2015-2019年出版的文章中,被引用率较高的的20篇文章,其中前10篇附上摘要以飨读者。被引量和下载量数据来源于CNKI,时限为2019年10月28日。具体如下。

[1]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

陆大道;陈明星

(2015年02期;被引315;下载10657)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标志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大转型,核心是强调了人的城镇化,总体要求是"稳中求进"。本文着重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方面阐述了对这个规划产生背景的初步认识。城镇化发展水平应当与城镇产业结构转型和新增就业岗位、城镇实际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以及水土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等保持一致。中国大规模高速发展的城镇化,付出的环境污染代价巨大,基础设施不堪重负,自然资源的支撑力面临严重的困难。城镇化是具有明显交叉学科特性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是一个复杂系统。人文经济地理学的跨学科性质在城镇化研究领域具有突出优势和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面向国家新型城镇化的重大现实需求,还非常需要对这一重大领域进行深入的跟踪和研究。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规划编制; 背景; 认识;

[2]地理探测器:原理与展望

王劲峰; 徐成东

(2017年01期;被引309;下载7454)

摘要:空间分异是自然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空间表现,也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途径。地理探测器是探测空间分异性,以及揭示其背后驱动因子的一种新的统计学方法,此方法无线性假设,具有优雅的形式和明确的物理含义。基本思想是:假设研究区分为若干子区域,如果子区域的方差之和小于区域总方差,则存在空间分异性;如果两变量的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则两者存在统计关联性。地理探测器q统计量,可用以度量空间分异性、探测解释因子、分析变量之间交互关系,已经在自然和社会科学多领域应用。本文阐述地理探测器的原理,并对其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以利于读者方便灵活地使用地理探测器来认识、挖掘和利用空间分异性。 

关键词:空间分异性; 地理探测器; q统计; 类型量;

[3]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刘彦随    

(2018年04期;被引258;下载19843)

摘要: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 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 才能相互支撑。依据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 城乡融合系统、乡村地域系统是全新认知和理解城乡关系的理论依据。针对日益严峻的“乡村病”问题,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既是推进城乡融合与乡村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也是破解“三农”问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基础理论, 剖析了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问题导向的中国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科学途径及研究前沿领域。结果表明:

(1)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对象是一个乡村地域多体系统, 包括城乡融合体、乡村综合体、村镇有机体、居业协同体, 乡村振兴重在推进城乡融合系统优化重构, 加快建设城乡基础网、乡村发展区、村镇空间场、乡村振兴极等所构成的多级目标体系。(2) 中国“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乡村地域系统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前乡村发展正面临主要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村庄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和乡村贫困片区深度贫困化等“五化”难题。(3) 乡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辅相成, 乡村振兴应致力于创建城乡融合体制机制, 推进乡村极化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 构建乡村地域系统转型—重构—创新发展综合体系。 (4) 乡村振兴地理学研究应着眼于乡村地域系统的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 探究以根治“乡村病”为导向的新型村镇建设方案、模式和科学途径, 为实现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城乡融合系统; 乡村地域系统; 村镇有机体; 乡村振兴极;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地理学;

[4]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

樊杰    

(2015年02期;被引220;下载8241)

摘要:中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是刻画未来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的规划蓝图,主体功能区规划已上升为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制度。2004-2014年,笔者组织系列研究项目,配合国家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地域功能基础理论和功能区划技术流程,提出国家和省区尺度进行空间管制的地域功能区域类型为城市化区域、粮食安全区域、生态安全区域、文化和自然遗产区域等4类,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元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研制了由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环境容量、灾害危险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和交通优势度等9类可定量指标及战略选择为1项定性指标构成的地域功能识别指标体系,进行了单项指标评价,开发并运用地域功能适宜程度综合评价指数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各省区保护类区域下限、开发类区域上限以及开发强度等关键参数;研讨了以规划为应用指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形成中国首部主体功能区划方案,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2020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国土空间开发强度从3.48%增加到3.91%;按照省区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口径,优化、重点、限制开发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48%、13.60%、84.92%,城市化、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区域的土地面积比重分别为15.08%、26.11%、

58.81%。结合区域发展水平、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民生质量等相关分析,给出了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通过区划方案校验,国家和省区分两级采用笔者主持制定的《主体功能区划技术规程》互动完成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同预判的吻合程度多为80%以上。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 区划; 区域; 可持续发展; 空间规划; 区域战略; 区域政策; 中国;

[5]2013年北京市PM2.5的时空分布

王占山;李云婷;陈添等

(2015年01期;被引207;下载6785)

摘要:对2013年北京市35个自动空气质量监测子站的PM2.5数据进行分析,探讨PM2.5的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的相关性关系。结果表明,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春季、秋季和夏季,平均浓度分别为122.8μg·m-3、85.1μg·m-3、84.9μg·m-3和79.1μg·m-3;各类监测站中浓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交通站、城区站、郊区站和区域站,平均浓度分别为102.2μg·m-3、91.8μg·m-3、89.1μg·m-3和88.7μg·m-3。PM2.5月均浓度呈波浪型分布,在1月份、3月份、6月份和10月份各出现一个峰值。全年来看,交通站PM2.5的日变化规律呈单峰型分布,其他站点呈双峰型分布。分地区来看,年均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依次是东南部、西南部、城六区、东北部和西北部。PM2.5浓度与NO2、SO2和OX浓度均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前体物和大气氧化性对PM2.5浓度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北京; PM2.5; 时间分布; 空间分布; 前体物; 大气氧化性;

[6]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解析的理论框架及技术路径

方创琳;周成虎;顾朝林等

(2016年04期;被引183;下载8509)

摘要:特大城市群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区,担当着世界经济重心转移承载地的历史重任,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胁迫压力。开展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研究,是未来10年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高优先研究主题。本文系统解析了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效应的基本理论框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特大城市群系统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耦合关系及耦合特征,科学辨识近远程主控要素作用下城市群系统内外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胁迫强度、近远程耦合机理与规律,总结特大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圈理论,进一步构建多要素—多尺度—多情景—多模块—多智能体集成的时空耦合动力学模型,研发特大城市群地区可持续发展优化智能调控决策支持系统;其次从方法上将特大城市群地区视为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在建立同一标准化共享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多要素—多目标—多模型—多情景环境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集成技术方法、大数据支持下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方法,构建多尺度—多技术—多智能体集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技术框架,按照分析时空演变特征—寻求主控要素—辨识耦合关系—揭示胁迫机制—发现耦合规律—筛选调控变量—求解临界阈值—进行调控试验—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完成情景模拟—提出优化方案—实现国家目标这样一条技术路径,提出解决问题的整体优化方案。本文旨在为特大城市群地区由问题集中区转为可持续发展区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撑。

关键词:特大城市群; 城镇化; 生态环境; 交互耦合效应; 耦合圈理论框架; 技术路径;

[7]2014年中国城市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王振波; 方创琳; 许光等  

(2015年11期;被引174;下载4572)

摘要:大气霾污染因其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成为全球关注的严重环境问题,PM2.5是中国霾污染频繁的主要原因。过去对国家尺度上PM2.5时空分布的认识主要基于卫星观测,因其反演方法的局限性,卫星资料难以真实反映近地面PM2.5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基于中国2014年190个城市中的945个监测站的PM2.5浓度观测数据,采用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揭示了中国PM2.5的时空格局。结果显示,2014年中国城市PM2.5平均浓度61μg/m3,具有显著的冬秋高、春夏低的"U"型逐月变化规律和周期性U-脉冲型逐日变化规律;中国城市PM2.5浓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规律,以及两次南北进退的空间循环周期;胡焕庸线和长江是中国PM2.5浓度高值区和低值区的东西和南北分界线,胡焕庸线以东和长江以北的环渤海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哈长城市群等地区是2014年PM2.5的高污染城市聚集地,京津冀城市群是全年污染核心区;以珠三角为核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是稳定的空气质量优良区。 

关键词:PM2.5; 时空特征; 监测数据; 中国;

[8]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机理——以中国京沪高铁为例

汪德根; 陈田; 陆林等

(2015年02期;被引172;下载14745)

摘要:交通是影响旅游流空间结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京沪高铁线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交通可达性变化,并结合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区域旅游接待设施、区域旅游交通网络密度以及区位等影响因素分析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的机理。研究表明:1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表现为马太效应、过滤效应、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特征。2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以及时空压缩程度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均非常明显态势下,产生高铁马太效应;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均不强,时空压缩程度不显著等旅游节点产生高铁过滤效应;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和交通网络密度均具有很强优势,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等旅游节点可成为扩散源,高铁强化了扩散源旅游流集聚作用,然后向边缘旅游地扩散,呈现为"集聚—扩散"模式;高铁使大尺度空间的不同客源地居民出游空间范围出现叠加现象,但只有区位条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接待能力、交通网络密度优势较强且时空压缩程度明显旅游节点产生叠加效应。 

关键词:旅游流; 空间结构; 高铁效应; 机理; 京沪高铁; 中国;

[9]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分县数据的分析

刘涛; 齐元静; 曹广忠

(2015年04期;被引152;下载7952)

摘要:基于2000和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对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城镇化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城市群仍然是其主要集中地,且沿海集中区有连绵化的趋势,但在城市群内部的空间分布模式差异显著。流动人口向内陆地区的省会等特大城市集中趋势明显,其分布重心出现了明显的北移。省内县际的流动人口规模已接近于省际流动,且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强的能力永久居留城镇,省内县际的永久性迁移将成为未来中国人口城镇化的主导模式。中国流动人口迁入地的选择受到政府和市场双重力量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力更强。远距离流入东部地区的人口在务工之外,对享受城市生活也开始有所考虑;而中西部地区政府力量在引导人口流动中仍起到重要作用。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均有显著贡献,同时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中国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布局模式。 " 

关键词: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城镇化; 城镇体系; 城市群; 人口普查; 中国;

[10]中国农村多维贫困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

刘艳华; 徐勇

(2015年06期;被引150;下载5384)

摘要:发展多维贫困度量方法和提高贫困识别精准度是近年国际贫困研究中的热点领域,也是中国未来提高农村扶贫实践质量和效率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借鉴国际上关于脆弱性—可持续生计框架模型在贫困研究中的学术思想,通过建立农村多维贫困测度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对中国农村开展了县域尺度的贫困地理识别,并与单维度收入贫困以及国家最新认定的扶贫开发重点县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识别的多维贫困县按扶贫措施相似性进行了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655个县级单元被识别为多维度贫困县,涉及农村人口1.41亿人;空间分布集中连片特征显著,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南疆三地州、黄土高原西部、滇西—川西高山峡谷区为最大的连片贫困区;有71.79%的国家重点贫困县与识别结果重叠,与国家重点贫困县对比,识别的多维贫困县在各单维度和综合维度都处于更劣势水平;多维贫困县被划分为金融资本缺乏型、人力资本缺乏型、基础建设缺乏型、金融基建兼缺型、人力基建兼缺型、生计途径缺乏型、生存条件缺乏型和发展条件缺乏型8种类型。 

关键词:多维贫困; 地理识别; 脆弱性; 可持续生计; 中国农村;

[11]城市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定量识别与分析

李广东;方创琳

(2017年01期;被引144;下载5328)


[12]中国县域农村贫困化分异机制的地理探测与优化决策

刘彦随; 李进涛

(2016年01期;被引144;下载5326)


[13]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

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

(2015年01期;被引143;下载2548)


[14]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与展望

彭建; 党威雄; 刘焱序等

(2015年04期;被引137;下载6074)


[15]中国城市脆弱性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方创琳; 王岩

(2015年02期;被引130;下载5876)


[16]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张引; 杨庆媛; 闵婕

(2016年05期;被引130;下载5232)


[17]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杨俊;解鹏;席建超等

(2015年03期;被引126;下载6144)


[18]论乡村重构

龙花楼; 屠爽爽

(2017年04期;被引121;下载4283)


[19]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薛德升; 曾献君    

(2016年02期;被引115;下载4411)


[20]2000-2014年秦巴山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归因

刘宪锋; 潘耀忠; 朱秀芳等   

(2015年05期;被引112;下载2766)

文字、排版:张敏

责任编辑:梁龙武

审核:王冠、王波涛

猜你喜欢

1、会议通知 | 第十一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通知 

2、佳文欣赏 | 山区多元化生态补偿挑战与对策

3、好书推荐 | 《自然资源审计方法及实务》       

4、干货分享 | 种草学霸科研工具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再走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