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外行思 | 走遍美国 · 波士顿填海区——张赫访学见闻(二)

张赫 国际城市规划 2022-04-24



相关阅读走遍美国 · 纽约湾滨水空间——张赫访学见闻(一)


访学见闻系列的第二篇,回顾一下我最喜欢也是最具美国移民文化特色的城市之一——波士顿。


作为北美殖民地的先驱,波士顿是美国最古老、最有文化的城市之一,发生在这里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最终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因此,可以说波士顿的城市发展史就是北美殖民地和美国国家发展史的缩影,而在这一过程中,为适应城市贸易和产业发展与转型而建的填海区,始终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最初的波士顿建造在一个半岛上(图1),通过一个狭窄的地峡与大陆相连,并被马萨诸塞湾(图中绿色部分)和后湾——查尔斯河河口(图中深蓝色部分)所环绕。早期欧洲移民根据这里有三座小山丘的地形特点,将此处命名为三山城(Triqountaine)。后来根据移民中一些杰出人物的家乡——英格兰波士顿(林肯郡)的名称重新命名。从1630年开始,波士顿通过填平沼泽、海滨泥滩和码头之间的缝隙,将城市规模扩大了十数倍。现在著名的后湾及其所覆盖的波士顿南区、波士顿西区、金融区、唐人街等大部分都是填海形成,面积是最初的三座小山区域的2.5倍。最初的三座小山中只有最小的灯塔山(也是原市政府所在区域)被削低以后保留了下来。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波士顿的传统制造业和远洋贸易业逐渐衰败,城市逐步走上了以教育、医疗、科研等作为支柱产业的振兴之路。后湾填海区也经历了大量的更新过程,一路走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图中白色线条为当前的波士顿海岸线

图1 波士顿城市历史地图


1 填海区功能置换与历史建筑保护相得益彰


比如,龙码头(Long Wharf)通过对码头仓储建筑的改造,在保护建筑主体结构的基础上,重新置换了建筑功能(图2),形成了以新英格兰水族馆(图3)、万豪酒店(图4)、IMAX剧院、游船码头等为代表的新兴滨水旅游功能。


图2 龙码头片区导览地图


图3 新英格兰水族馆


图4 万豪酒店


紧邻的昆西市场区域依托历史知名度,更是在改扩建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海鲜餐饮、特色纪念品、文化旅游集散等为主题的特色历史商贸展示区(图5,图6)。


图5 昆西市场外观


图6 昆西市场内部


2 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滨水公共空间和活动


龙码头的平面图(图2)其实已经展示了波士顿填海区更新后的空间结构:一方面,历次填海后形成的漫长岸线为滨水码头的布设创造了条件,而波士顿人也几乎将其利用到了极致,几乎所有的公共开放岸线部分都是码头泊位(图7);另一方面,运输设施拆除后的空地被予以保留,植入了大量市民休闲活动的场地,例如露天餐饮(图8)、运动场地(图9)等。


图7 龙码头内部停船泊位


图8 龙码头室外餐饮区


图9 滨水填海区内的运动场地


3 改造冰冷生硬的岸线,拉近人与自然水体的关系


在公共空间部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对原有碎石填海堤岸进行柔化的景观改造,如加建木质步道、护栏等,改变原码头空间的生硬感(图10);修建局部突出的亲水平台,作为海景远眺观景点(图11);改变局部防波堤断面,增加亲水斜坡,涨潮时可作为亲水空间(图12)等。


图10 龙码头填海堤岸景观化改造


图11 滨水堤岸观景平台


图12 滨水堤岸局部断面改造


而私有空间部分,则在尽可能延长岸线的基础上增加亲水空间和私密性,打破建筑空间与水体间的堤岸阻隔(图13)。建筑设计多采用底层架空的伸填方法,使居住空间尽可能融入海中(图14);并且在居住建筑的临水面修建可以直接接驳的临时码头,方便游艇等的停靠(图15)。

 

图13 新建滨水社区平面图及内部的私密亲水空间


图14 新建滨水住宅的底层架空


图15 新建滨水住宅后侧的临时码头


4 尊重历史,重视文化


整个滨水区的设计和各种展示都在随时提醒人们这里的历史,前文的图1即翻拍于龙码头的滨水空间展示区(图16),图10也反映了滨水栏杆处的历史遗迹及图片展示,更有历史构筑物的直接保留(图17)、历史地点的宣传传承(图18),甚至美国主流价值观的塑造(图19)等方式的运用。


图16 龙码头城市历史图片展


图17 波士顿海湾灯塔遗迹


图18 波士顿北角历史区


图19 龙码头广场的美国国旗


当然,波士顿填海区的更新是城市中心区整体改造的一环,其在空间系统上与城市内部其他区域的联系和互动,也是滨水空间吸引人和充满活力的重要保障。例如,波士顿罗斯·肯尼迪(Rose Kennedy)绿道公园(图20)就在码头区公园(Wharf District Park)部分与填海滨水区衔接。通过绿道公园中的草坪步道(图21),将人流从北角(North End)、杜威广场(Dewey Square)等区域引入码头填海区。

 

图20 罗斯·肯尼迪绿道公园平面图


图21 罗斯·肯尼迪绿道公园中可通向码头的草坪步道


北美殖民地的滨海区域多遵循以下历史发展路径——先以贸易、初期工业化制造业等为主导,再更新转型,提升滨水区第三产业,开展公共活动。相较于此,我国的滨海城市历史上一般并没有超大面积的填海造地扩展史。然而,21世纪以来,港口物流、石化加工等依赖海洋运输的海洋产业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填海造地的大规模建设,而且埋下了产业单一的隐患。这就使得类似波士顿填海区更新改造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大量填海产业区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借鉴价值。波士顿在一系列更新改造活动中对于城市历史、工业建筑遗存的尊重,对于滨水公共空间亲水性的塑造,以及对于不同城市空间系统间的协调等方面的设计理念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敬请期待下一篇:纽约州指形湖 vs 伊利诺伊州密歇根湖,兼游赏芝加哥)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北卡罗来纳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 张赫 供稿


作者:张赫,博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填海造地规划、城市风貌与总体城市设计、智慧城市与社区。147792505@qq.com


订阅号编辑:张祎娴

订阅号排版:赵大伟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