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汇 | 走向儿童友好城市(三)从《三世代游戏场图鉴》看儿童户外活动环境变迁【系列】

沈瑶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3-26

 

儿童在生活中比我们更加深入地与环境交流。他们每天都在游戏中学习,感知各种各样的事物,并以此成长。孩子们会不断地将环境和自己融合。

——《三世代游戏场图鉴》


1970年代,日本就被誉为儿童的天堂,儿童友好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日本国家战略之一。但在此之前,日本也经历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的剧变。


二战后的日本城市建设导向以经济效率为优先,使得自然环境被侵占,城市空间趋于同质化,儿童室外活动空间毁灭性减少,直接影响了儿童体力活动的水平。有感于儿童的户外游戏活动越来越贫乏,日本众多学者在儿童的空间需求和环境感知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三世代游戏场图鉴》便是一本讲述儿童的游戏活动以及户外活动空间变迁的书籍(图1)。该书出版于1999年,作者是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木下勇教授。2016年,木下勇教授因其一生在儿童友好城市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日本建筑学会唯一的教育业绩奖。


图1  《三世代游戏场图鉴》封面


该书的研究开展于1982—1984年。木下勇教授通过访谈一直生活在东京世田谷区太子堂地区的祖辈、父辈和子辈三代居民共107人,详细记录了他们孩童时期游玩的种种状况。书中以手绘的方式描绘了儿童丰富而有趣的游戏行为,并在游戏场所、游戏装置、自然素材、游玩伙伴以及城镇活动等方面表现了三代人的异同,为儿童友好城市空间建设提供了一些深层次的思索。

 


1  祖辈世代的游戏活动


“以前真好啊,把书包一扔……还有春天的小溪和晚霞,这些光景都太美好了,如今已经没有曾经那种感觉了,我想,我们小时候就是那种去哪里都不会被骂的时代。”

——1927年生


昭和初期【1920年代末;昭和为日本裕仁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26年12月25日—1989年1月7日】的太子堂地区还处于农村面貌,当时并没有专门的儿童游戏场,因此儿童会在他们认为可以玩耍的任何地方游戏,包括家周边、道路上、空地上、寺庙神社周围等等。在儿童身边就有丰富的自然或人工元素供他们探索,孩子们通常成群结伴地玩耍,摘果捉虫、下河抓鱼、放风筝(图2)。


图2  昭和初期儿童的活动


除了骑马战、打雪仗、过家家、躲猫猫等集体活动外,也会自己创造游具,跳石子、拍卡片是十分热门的游戏。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便是“万物皆可玩”。当时的儿童也需要承担一些家务或农活,有老人表示,在小学五六年级时就要帮家里干活了,所以并不是一放学就能出去玩,但是经常玩起来就忘记了晚饭。从游戏时间上来看,这一时期的儿童平均游戏时间是最长的,游戏种类也最为丰富。


2  父辈世代的游戏活动


“现在的孩子玩的东西太少了,我更喜欢那种可以创造的游戏。”

——1946年生


到了昭和30年,也就是1950年代前后,儿童的游戏活动内容虽稍有变化,但大体上还是与昭和初期的情况类似,一些游戏形式也与他们的父辈一脉相承。


孩子们会去野地探险,洞穴、防空壕等都是对他们充满吸引力的地方(图3)。孩子们通常聚集在太子堂的建材贮藏场、庭院、空地或道路上。孩子们认为当时的城镇中充满了乐趣,有各式各样的节分祭典和集会。当时的街头有人演绎一种叫作“纸芝居”的节目(主要以孩子为对象的连环画剧,艺人将角色和背景画在绘画书上,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表演),可称得上当时孩子们的连续剧。学校边的粗点心店满载回忆,是孩子们中“流行事物”的发源地。


图3  昭和30年左右的游戏


3  子世代的游戏活动


“游戏场太少了,我想要一个什么都有的小游乐场,如果有田地就好了,还有阳光充足的地方。”

——小学5年级儿童


到了1980年代,太子堂地区的风貌已经与前两个世代迥然不同,儿童们的游戏活动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个时期的孩子们会利用游具玩耍,如打棒球、踢足球、骑自行车、荡秋千等。一些集体游戏如躲猫猫和跳皮筋也很好地延续了下来。但以自然元素如水、树木、花草和其他生物为对象的游戏行为减少了;某些需要技术的游戏如翻卡片也减少了。这个时期孩子的游戏对象大部分和人工构筑物有关,铁门、阶梯、水泥管、电线杆、水泥路面都是他们玩耍内容的一部分(图4)。


图4  孩子们在马路上画画


由于交通工具的发达,比起之前的过程式游玩更多的是到达式的游玩,祖辈世代和父辈世代的孩子往往将出行本身也视作游玩,子世代的孩子却被交通工具削弱了这种体验。比起前两个世代,这一时代的孩子探险和野餐活动也减少了。虽然子世代的游戏行为已经与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大不相同,却也有着相同的记忆,比如神社和寺庙作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联系被留存下来,带给了孩子们新的联想和触动。


4  城市空间发生的变化


三个世代儿童游戏活动的变迁背后折射的是人居环境的改变。首先可以注意到的是自然要素的消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河流、森林和广阔的田园不再触手可及,因此在这些游戏场中的游戏行为也逐渐被城市空间的其他游戏方式代替。木下勇教授认为,自然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虽然儿童能在公园或专门的游乐场中游戏,但缺少了利用自然事物创造和动手的过程,身体很难与环境发生互动,也就难以刺激感官获得体验。


其次是庭院和空地大量减少:在前两个世代,住宅与住宅之间的间距较大,家周围往往会有水沟、池塘或荒草地,是孩童们玩耍的天地。现代化进程使得这些空间被密集的房屋占据,即使存在空地也变为了停车场(图5)。


图5  以前的家周边环境和现在的家周边环境


此外,过去的城镇中有许多“共享空间”,但随着人口增多,邻里熟识程度下降,土地的所有权变得明确,空间便分为了政府管理的土地和私有土地两种。人们更喜欢用围墙来圈定自己的土地,因而以往那些可供孩子们自由定义的模糊空间也都逐渐消失了,场地变得不连贯甚至破碎。


由于过去住房大多面向道路或在道路附近,所以居民都被街道所联系,街道是人们交往的场所,也是孩子们追逐嬉戏的空间(图6)。而到了现代,居住单元与街道的关联减弱,街道成了单纯的通道,失去了停留和聚集的功能,邻里之间更难以产生熟悉感。在缺乏邻里互助的情况下,父母对于外界环境的不信任感也会减少儿童独立活动的机会。

 

图6  昭和初期的街道


5  结语


儿童以游戏的方式成长,在游戏中收获五感的刺激,学习生活常识,感知世界。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更重要的是儿童需要建立与环境的互动。从《三世代游戏场图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场所对于儿童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他们会用与成人不同的方式来使用空间,这种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弥足珍贵。当代的儿童接触得较多的是公园、电子游戏和新式运动等,这些体验虽然是过去游戏形式的一种补充,却也有不足之处,孩子会缺少与自然相处的经验、生活经验,以及与人交往的方法,无法扩大对他们对城市的认知。我们应当正视儿童对于自然事物的需求,给予他们可供探索和创造的环境。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三世代游戏场图鉴》,图中文字由刘梦寒翻译


作者:沈瑶,博士,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友好城市研究室负责人

刘梦寒,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硕士研究生


系列文章

走向儿童友好城市(一)儿童友好城市国际会议&维也纳

走向儿童友好城市(二)自由游戏空间·日本儿童冒险游戏场


编辑:张祎娴

排版:徐嘟嘟


——to be continued——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