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派大事 | 汇智沙龙No.5成功举办,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你get到了吗?

UPI编辑部 国际城市规划 2023-11-08


5月23日早上8:30,国际城市规划汇智沙龙第5期“老旧小区改造的国际经验”在中规院主楼中二会议室准时开始。《国际城市规划》杂志主编、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教授主持会议,特邀专家刘佳燕、邓奕、丁锐、惠晓曦、范嗣斌,杂志副主编陈明、孙志涛和编辑部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
 
王凯主编表示,目前国内城镇化率超过60%,城市发展由过去的扩张为主转变为提质增效为主,同时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最核心的发展理念。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更新将在未来10~20年的时间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老旧小区的改造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基于国内实践的难点,《国际城市规划》发挥自己的平台优势,特意组织了本次沙龙。王凯主编感谢几位专家牺牲休息日的宝贵时间来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研究心得。
 
居住环境的维护更新是每个居民、每个家庭随时要解决的生活问题,扩大一点就是老旧小区改造,这不但是改善民生的实事,也是提升城市环境品质的机会,更是治理能力的体现。世界各国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普遍面临老旧小区改造的难题,是大拆大建、小修小补还是有更好的办法?几位嘉宾给我们讲述了不同的故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分享了新加坡公共住宅区的更新改造经验。由于特殊的国策背景,新加坡有超过80%的居民居住在国家提供的公共住宅中。1990年代至今,新加坡公共住宅的更新改造工作经历了不断的迭代升级和补充,对我们的主要启示包括改造对象的有序纳入、改造目标和内容的与时俱进,以及居民参与程度的不断提升。
 

福州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教授邓奕分享了日本集合住宅团地*的治理模式与长效管理机制。邓老师梳理了近100年来集合住宅在日本的发展历程,空间分布特点,八期住宅建设五年规划(1966—2001年)的目标演变,特殊事件(如1995年神户大地震)和人口结构变化(如老龄、少子化)的影响等。日本老旧小区改造同样经历了从单纯的物质条件改善到复合的社会环境整体提升的过程。邓老师总结,“健康”是居住区规划(包括改造)的永恒命题,而居住区更新改造由“规划”走向“自律”,则是社会成熟的标志。 

集合住宅指一栋建筑中居住一户以上家庭的住宅建筑,相当于中文的公寓或住宅楼;“团地”最早专指成立于1930年代的“日本住宅公团”这个半官方性质的特殊法人机构开发建设的集合住宅居住区,经过几十年的使用,该名词的意义已泛化,现在“团地”的含义基本与中文的“小区”对等。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丁锐分享了芬兰老旧社区填充式开发的经验。丁老师的研究特点在于其出发点是土地经济,因此,他讲了一个“资本”的故事。老旧小区改造的钱从哪儿来?存量资产在哪里?如何利用(开发)?这个基本逻辑清晰简单(图1),但运作起来绝非易事。芬兰老旧社区采用的“填充式”开发有何秘诀?丁老师告诉我们,关键词是“住房公司”。这是芬兰住房市场中特有的非营利性公司,其目的就是持有并管理社区不动产,采用股份制统领公共业主、私人业主和外部投资,以商业逻辑简化运营管理模式,提高改造效率,保障多方利益。 

图1  老旧社区填充式开发的基本逻辑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惠晓曦分享了柏林和鹿特丹的老旧居住区更新经验,重点强调了欧洲大陆城市社会对住宅所秉持的共有理念——住户最重要(指实际居住者而不是业主)、住房是全社会的责任等。其中柏林夏洛腾堡街区118街坊更新改造发生于1960年代—1980年代,是20世纪城市更新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对德国甚至全欧洲的城市更新方向从大拆大建转向“柔性更新”起到了示范作用。鹿特丹的案例同样发生在1960年代,本着“为社区建造”的精神,居民深度参与,真正做到了以居民主体的改造。这一轮改造普遍改善了内城街区的居住品质,增加了社会住宅比重,避免原有居民大量外迁,成为之后二三十年中荷兰广泛采用的城市更新方法。
 
学习国际经验的最终目的当然是要落脚中国实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城市规划师、城市更新研究所副所长范嗣斌分享了他参与的国内老旧小区调研的情况,以及对过去的更新实践和这一轮改造工作的思考。与几个国际案例相比,我国老旧小区最大的特点可能就是总量极大(30亿平方米,约占现有城镇住房总量的1/5),产权构成复杂,各地面临的问题差异极大,居民对改造的认识和态度的分化也极大。范所总结,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小事,也是大事;不是新事,也是新事;既是百姓欢迎的事,也是难做的事。它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还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抓手。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中规院、广东省阳江市自然资源局和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的现场听众提出了各自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与沙龙嘉宾进行了探讨。
 
王凯主编最后总结:老旧小区改造涉及的问题很多,从居住的物质空间环境,到居民参与,到老龄友好,归根结底是总书记讲的人民的幸福问题,是涉及社会发展的长期、重要的大事,今天的讨论很有价值,很有意义。首先,老旧小区改造是长期工作,因为“老旧”是相对的,现在的新住宅在未来一定会变成老住宅,同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无止境的,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让改造工作能持续滚动下去。其次,改造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参与,尤其是居民(不一定是业主)作为真正的利益相关者,应切实参与到改造的决策中去;如何建立好的制度机制,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最后,需要建立可持续的建设运营模式,通俗地说就是可操作的商业模式,能调动老百姓的意愿和商业资本的积极性,帮助政府给老百姓办实事。《国际城市规划》作为一个媒体,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搭建桥梁和平台,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也希望把中国的好经验推荐到国外,促进全球人居环境的改善。期待大家的共同参与!



本次沙龙采用线下+直播方式。在线观看累计1225人次,同时在线观看人数最高达115,观看1小时以上人数105人。感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信息中心徐超、卞玉涛提供直播帮助。

 

几位嘉宾的分享内容将整理后在本号陆续推送,敬请关注后续报道。


延伸阅读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更新改造的政策体系、主要策略与经验启示【抢先版】

芬兰老旧社区填充式开发模式与启示【抢先版】

从巴黎社会住宅及旧房改造实践看公共资源在旧城更新中的运用

编辑、排版 | 张祎娴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