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精粹 | 形态认知与形态设计的思维比较及其联动【抢先版】

宋亚程 国际城市规划 2023-03-26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形态认知与形态设计的思维比较及其联动》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 

 

形态认识与形态设计分别是城市形态学与城市设计的核心工作。城市形态学方法为城市设计提供了知识前提,城市设计为城市形态学提供问题与素材。由于学科背景与工作目标的不同,两者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间隙。打通形态认知与设计的思维逻辑,对于建立科学的知识框架具有基础性意义。

1  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

 

城市形态学一直致力于城市形态结构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规律研究,大量的实证性研究奠定了稳固且系统的知识体系,其中以英国历史地理(historico-geographical)学派、意大利过程类型(process typological)学派、以空间句法为代表的组构(configurational)学派和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tical)学派最具代表性。
 
城市设计的理论体系较之城市形态学更具复杂性与多样性。在价值、技术和管理的多维推动下,城市设计的工作正向着多元化发展,传统、现代主义、绿色和系统四种分类方式是成为基本的共识。
 
两个领域的知识建构逻辑存在一定的共性:从前提设定开始,通过模式认知和操作达到联系实际的目的(表1)。

 

表1  城市形态学与城市设计知识体系建构逻辑比较


2  形态认知的一般途径

 

模式认知是认识世界与发展知识的重要手段,识别、比较和明确那些发生于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相似模式是形态认知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学派有一个明确的共性——客观提取形态因素,排斥非形态因素的影响(图1)。 


图1  四种城市形态学方法的认知模式
 
通过不同地域间形态特征的横向比较获取知识是形态认知中较为常见的手段(图2),许多形态学家还认识到了循环模式。他们通过对同一地点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态进行抽象与概括,寻找隐藏在演变过程中的内在机制与规律。 


图2  城市形态学认知样本的两个维度
 
形态学者认为从物质形态中观察到的模式和变化规律往往与历史事实、土地利用、人口转移、经济和文化运动以及政治背景有关。将形态认知结果与非形态因素进行关联性解析,可以通过相互解释与印证达到推动城市形态学理论发展的目的。

 

3  形态设计的一般途径

 

在城市设计中,随着价值观念的转变,模式认知的关注重点也在发生变化(图3)。传统城市设计关注街道、广场以及重要建筑之间的空间与比例关系;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强调经济性与效率,现代化路网、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天际线是模式认知中的重点;绿色城市设计关注绿化系统如何提高环境品质;系统城市设计从形而上的维度出发,认知系统内要素的关系、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之间的层级关系等(图4)。 


图3  不同城市设计范型的模式认知示例 


图4  系统城市设计中的模式认知
 
在城市设计过程中,对现有模式的重组与创新是一项重要工作。无论是培根的“拼贴”、卡伦的“剪辑”、克林·罗的“组装”还是麦克哈格的“层叠”都是一种由“形”到“形”的模式重组过程(图5)。在以数字技术主导的系统化城市设计中,模式的重组与创新已经形成了“形—量—形”的过程(图6)。 


图5  城市设计模式创新的基本手段 


图6  “形—量—形”的模式创新流程
 
4  建立“认知—设计”联动的实践思维路径
 
在多专业参与的城市设计工作中,只有城市设计专业有能力在各系统价值权衡与取舍中整合出综合性的成果(图7)。 


图7  多专业协同的城市设计工作框架
 
为了强化城市设计专业作为主线索的科学性与稳固性,笔者建立了“认知—设计”联动的过程思维图解(图8)。在这样一个“历史—现在—未来”的全时段视角下,设计研判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将大大增加。
 

图8  形态认识与设计的过程机制图解

 
形态设计是一个由整体向局部逐级控制与落实的过程;而形态认知通过对复杂建成形态的抽象与概括从而捕捉形态形成与演变的规律,是一个从局部向整体推演的过程。形态认知与形态设计的思维过程是相逆的,由此笔者建立了全尺度的、互动的思维逻辑图解(图9)。 


图9  层级转换的思维图解

 

5  结语

 

城市形态学作为一门专注于形态认知的实证性学科,具有较为稳定的理论与技术框架,可以为形态设计提供极大的支撑作用。吸纳城市形态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一个从形态认知到设计的科学框架,将会为未来主导多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提供稳定的基础。
 
注:文中未注明资料来源的图表均为作者绘制。
 
作者:宋亚程,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UAL城市建筑工作室主创设计师

【专家点评】城市形态学是面向历史的学习,城市设计是面向未来的创造,前者为后者提供借鉴。本文试图建立城市形态学理论与设计实践的联动式结合,为城市设计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互动提供稳固和科学的基础,选题很有意义,有较好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延伸阅读
健康城市视角下国外可持续城市形态研究述评
城市商业中心与交通中心的叠合与分异:基于复杂网络分析的东京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形态耦合研究
弹性网格:曼哈顿城市形态及合并街区特征研究


编辑 | 王   枫

排版 | 张祎娴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转载将自动受到“原创”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