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危机中的痛觉以及止痛

王海侠 工商管理学者之家 2023-02-02

编者按:当危机来临,人们常常感受到痛苦。在危机情境中,有人选择“独善其身”为自己“止痛”,有人选择“兼济天下”为他人减轻痛苦。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以“兼济天下”为代表的利他行为也可以缓解自己的不愉悦体验。暨南大学王海侠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全心全意通过利他行为来共同应对危机时,会体验到真实的意义感,自身的疼痛伤害也可以得到有效缓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跟着王海侠教授探索这种新型、无害的止痛秘方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吧!


黑夜里的光:利他,危机中的默认选择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突如其来的危机往往会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危机情境下,当资源受限时,是利他还是利己呢?


重大危机发生后,利他行为是更为有效的危机应对方式。例如,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利他式的应对行为在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危机事件虽然发生频率相对不高,但是一旦发生,往往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甚至危及人的生命。除了高破坏性,危机情景往往还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并且,危机发生后,应对危机的可用资源极为有限。这种高时间压力的资源分配对个体无疑具有关键性意义,往往涉及到生死存亡的问题。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促使个体通过抢夺资源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概率,这种利己性的应对方式对个人具有适应性意义。


但是,利己并不总是获得最佳总体效能的方式。当把视角从个体转向群体,这个结论发生了反转。在群体层面上,当面临危机时,一个利己的群体遇到一个利他的群体,会遭遇失败,即利他者生。由此,利他者会败于利己者,但利他群体会胜过利己群体。因此,利他行为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上的适应性产生了相互矛盾的结果。总而言之,利他行为可能是一种长期的、更有智慧的危机应对方式。


共享的警报:危机中的疼痛与不公


在危机情境中,不公平对个体的影响格外突出。当重大危机 (如地震、水灾)发生后,救援工作往往会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进而出现人资分配不均、程序不公和沟通不畅的情况,这种不公平的情形会使原本受到危机事件影响的民众雪上加霜。但是,不公平感作为危机中个体在心理层面的典型感受,却较少受到关注。


在危机情境中,疼痛同样是一种典型的感受。地震、火灾或暴力事件等危机事件发生后,个体常会面临疼痛的体验,而疼痛常与消极的认知和情绪相伴。因此,当个体在危机中面临极大的时间压力和极高的不确定性时,应对危机是一个身心互动的过程。


疼痛和不公平这两个看似分属不同领域的概念,在危机情境下却常常相伴而生,二者作用的叠加会让遭遇危机的个体更加痛苦。因此,很有必要采用新的理论视角把疼痛与不公平结合起来,探讨危机应对与管理。疼痛警报理论就提供了这样一种理论视角。Eisenberger和Lieberman (2004)提出了警报系统 (Alarm System)的概念,即当人遇到威胁刺激时,警报系统会被激活,高疼痛敏感性的个体更易激活其警报系统。而警报系统的激活会更容易让人注意到环境中的不公平线索,对模糊情境产生更高的不公平感。我们通过一个预实验和四个实验测试了疼痛知觉与不公平感的关系。


止痛的探索:利他行为与疼痛知觉


正是因为疼痛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伤害,止痛一直是疼痛研究者的一个关键目标。在各种止痛方法中,药物止痛一直是人们消除痛苦的首选方法,也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止痛药会导致严重的药物成瘾问题,一旦止痛药物成瘾,则上瘾难戒。更严重的是,一旦停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睡眠障碍、身体疲惫、心理焦虑、甚至抑郁等症状。


如何打破止痛药物成瘾的顽疾,从一种新的、无害的、健康的角度来探索止痛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具有显著意义。健康无副作用的利他行为学方法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新视角。尤其是利他行为这种亲社会行为对疼痛的缓解作用不仅为药物止痛提供了替代性的止痛方法,而且对于探索利他行为对利他者自身的价值这个角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帮助他人往往伴随着自我资源的消耗,但却可以提升助人者的健康与幸福感。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在生死攸关的情境下变得愈发重要。直观而言,利他行为并不是一个具有适应性的选择,个体通过贮藏和保留资源才能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然而,事实却表明,危机爆发时也常常是利他行为大量涌现的时候。付出成本做利他行为对助人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过程有何影响呢?


我们提出利他行为可能影响助人者对不愉快刺激(如生理疼痛)的感受。一种可能性是利他行为会加强疼痛体验,这是因为利他行为意味着时间、精力、金钱等资源的单向付出,有形的损失令人痛苦和厌恶。然而,另一种可能则是,利他行为会通过增强心理过程带来无形的收益,对助人者的生理疼痛起到缓解作用。我们的研究支持了后一种假设。

首先,我们在雅安地震的现场研究中观察到了献血志愿者的利他行为会缓解疼痛的现象,即献血者主观感知到的抽血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体检者。


紧接着,我们进一步探索了利他行为缓解疼痛的神经机制。被试被告知将在磁共振成像仪中进行两个不相关的实验。在每个实验中,被试首先做一次利他选择或控制选择,随后在右手背上接受一次强度不等的电击,通过按键来报告自己的疼痛程度。利他选择为决定是否通过自己付出一些成本来为孤儿赢得较高的捐款,控制选择为判断两行图形的性质是否一致。结果发现,相较于控制选择,当做出利他选择时,被试腹内侧前额叶(VMPFC)的神经活动显著增强,而与疼痛加工相关的脑区活动(如前扣带皮层和双侧脑岛)则显著减弱了,从神经活动层面证实了疼痛的降低。VMPFC与意义感的体验密切相关,VMPFC激活程度在利他行为与疼痛脑区激活程度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这表明被试从利他行为中所获得的意义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个人因帮助他人而获得的收益,可能会使助人者从不愉快的情境中解脱出来,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的利他行为。通过真实的利他行为引发真实的意义感,从而带来止痛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并不是想证明止痛是出于利他的目的。我们的研究并不是想表明危机发生后,带着止痛的目的去做利他行为,然后自身的疼痛伤害就“神奇”地消失了。我们的研究结果仅仅表明,我们全心全意地把注意力放在通过亲社会行为来共同应对危机上,在这个过程中,自身会体验到真实的意义感,其不愉悦体验也会得到缓解。


与精致的利己主义指向自身的思想有所不同的是,利他行为缓解生理疼痛所蕴含的哲学思考是当身处疼痛境地的时候,我们的指向却可以是亲社会的。虽然痛伴一生,却可利他止痛。这契合了泰戈尔《飞鸟集》思想: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The world has kissed my soul with its pain, asking for its return in songs)。

参考文献

Wang, H., Li, K., & Xie, X. (2017).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pain sensitivity predict the experience of unfairness.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59105316685902.


Zhang, H., Wang, H., Sun, J., & Xie, X. (2018). Adding insult to injury: Perceived inequity modulates pain perception.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35910531880293.


Wang, Y., Ge, J., Zhang, H, Wang, H., & Xie, X. (2020). Altruistic behaviors relieve physical pain. PNAS. doi:10.1073/pnas.1911861117. 


http://pkunews.pku.edu.cn/jxky/594874b9c4284f1182266a03a1965c08.htm

作者简介

王海侠,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曾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现为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副教授。他密切结合心理学、管理学与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危机中的公益传播、健康传播、假新闻干预以及互联网引发的自主性悖论,与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正在开展多项跨学科跨层次交叉研究。在《心理学报》、PNAS等跨学科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担任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等期刊和IACMR等会议的审稿人。


编辑|桔生淮南

排版|刘云飞

往期推荐

● 李书福:当代大学生最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 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2020)正式发布

● 任正非在南北高校座谈时的讲话汇总

● 直面问题还是选择逃避?领导发展性反馈的积极效应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