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支持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影响机制研究

杨春江 等 工商管理学者之家 2023-02-02

【编者按】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老人的生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支持是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重要促进因素。那么社会支持是通过怎样的路径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满意的呢?燕山大学杨春江教授团队从“健康感知”和“心理福利”双重视角深度剖析了社会支持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作用路径和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其研究结果为我们探寻如何提升农村老人生活满意提供了新的视角。


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正不断加深,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9%。其中,农村老人是主体,占70%以上。这一群体数量虽然庞大,却游离在主流社会的边缘,构成了最大的弱势群体。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经济收入低、卫生保健条件差的农村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据我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年前的1‰上升到现在的5‰。究其原因,除上述结构性因素外,家庭和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


例如,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劳动力缺口使大量农村适龄劳动力流向城市,老人与儿童则因年龄、户籍等问题留守农村。致使农村老人一方面不得不承担繁杂沉重的田间劳动、抚养和照顾儿童,生活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来自子女的代际支持减少、较少进行社交活动,社会参与程度低。

事实上,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能否得到改善、能否幸福地安度晚年,不仅影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而且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战略的实现。同时,探究影响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分析其间的效应机理与条件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鉴于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学者们着手去发现和辨识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其中有大量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存在以下局限:(1)不细分老人群体地探讨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的关系;(2)以往研究多集中在社会支持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直接影响,缺乏作用机理的深入探析;(3)缺乏在不同权变条件下对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关系的细致分析。


因此,本研究以农村老人为研究对象,从身体和心理双重视角选择关键中介因素(健康感知与心理福利),分别分析社会支持对生活满意的作用路径和机理,并将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调节变量引入研究模型,在两条路径中精细分析中介效果的作用边界。


01

社会支持和生活满意


生活满意是个体对生活状态的心理满足程度,代表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体验。现实生活中,农村老人不仅要负担繁杂的家务和农活,而且缺失来自子女、亲属和社会的关怀和支持,生活满意水平往往不容乐观。“我发现农村老人很孤单,他们不但需要物质帮扶,还需要精神抚慰。”湖南省桃江县的一位驻村书记如是说。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各种途径实际获得或意识到的由社会关系提供的客观和主观的资源,包括社会交往和情感支持。


社会交往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互动交流物质和情感的社会活动。对农村老人而言,他们可以通过社会交往来获得身体保健、卫生医疗等重要信息,此外,弱势群体内的互助和获得其他群体的帮助使农村老人便于通过社会交往获得他人的物质支持和援手帮助。这些都会客观上增强农村老人对抗疾病的能力,提升身体健康水平,进而对生活质量产生更积极的评价。


情感支持是个体在与他人、家庭和社会等的互动过程中,因获得支持和帮助,感到被理解与重视而产生的归属、认同等心理体验。与子女和家庭的互动是老人获得情感支持的最普遍和有效的源泉,能增强老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使之感受到被爱和被重视,提升自我价值的认同,促进其主观幸福体验,进而提升整体的生活满意水平。


02

健康感知作为中介变量


健康感知是个体对自我身心健康状况的主观感知和评价,具有强主观性的特点。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锻炼身体、寻医问药等活动可能花费他们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老年人较为关注自我健康水平,这会直接影响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基于此考虑,本文认为健康感知可能成为社会交往与生活满意之间的一个重要中介变量。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社会交往具有增益效应。社交网络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支持和帮助改善个体的生活状态,而且促使个体从更广泛的视角解读生活经历,减弱负向事件的消极体验或增强正向事件的积极体验,从而提升整体生活满意水平。


就农村老人而言,一方面,社会交往能帮助其获得更多的物质、医疗和人力帮助,使其在身体上保持和恢复健康;另一方面,良好的人际互动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和维持心态平衡,在精神上提升身体的健康评价,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程度。


因此,农村老人的社会交往会积极影响其健康评价,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满意程度。对此,本文提出假设H1:农村老人的健康感知在社会交往对生活满意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


03

心理福利作为中介变量


心理福利是个体对自己在精神和心理上获得满足与利益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代表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程度。


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会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农村老人的心理福利产生影响:(1)家庭提供的保护,会缓冲老人压力状态下的应激反应,减少对心理健康的损害;(2)家庭的交流和关爱等,会为老人带来快乐、愉悦等积极情感,促进心理健康;(3)家庭中隐含的契约关系,会强化老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心理需要;(4)家庭所扩展的社会关系网,能提高老人的社会融入和支持程度,保持健康心态。


良好的心理健康又会促进老人以乐观前瞻的态度去规划生活,以友好和谐的方式去享受生活,以正确合理的标准去评价生活,提升生活满意度。同时,源于内心的幸福感体验会促进老人的积极心态,有助于老人回味过往生活的岁月如歌,感受现实生活的含饴弄孙,憧憬未来生活的清闲自在,更乐观地评价生活。


因此,来自家庭的情感支持会正向影响农村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进而影响其生活满意度。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H2:农村老人的心理福利在情感支持与生活满意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04

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调节变量


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特定社会等级体系中的等级位置,是教育、收入、职业以及居住地区等指标的综合反映。社会经济地位不仅限制农村老人能获得的来源于社会关系的物质或情感支持,还左右各种支持对个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程度。因此,本文预期社会经济地位会在“社会交往—健康感知”和“情感支持—心理福利”间起到调节作用。


首先,物质和结构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水平和身体自我感知。农村老人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经济援助、医疗服务以及健康保健知识等,能够缓解其贫困状态、改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然而这一效应会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相比于低收入群体,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物质生活条件较好而无须援助,获得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较高、不依赖于医疗援助,自我保健意识强、方法多,外部信息和资源的有用性下降。


因此,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农村老人群体,在健康感知受社会交往影响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对此,本文提出假设H3a: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社会交往与健康感知之间的关系。

其次,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在物质层面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更重视和追求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农村老人对于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远超其他,因此老人获得的子女的代际支持也主要表现在物质帮助上。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老人则追求满足社交和安全需求,更享受子女们的关心、理解和交流,希望能多参与社会生活,增加自身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进而提升心理健康和福利水平。


可见,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会影响子女的情感支持对老人心理福利的影响效果。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3b: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情感支持与心理福利之间的关系。


综合上述分析和假设,建构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如下。


05

研究结论


针对社会经济地位的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假设H3a得到了数据支持,而H3b未得到验证的结论。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1)健康感知在社会交往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影响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2)心理福利在情感支持对生活满意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3)老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调节了社会交往与健康感知的关系。


06

研究启示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有经济格局下的农村养老面临多种困境。首先,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整体偏低,医疗保健等社会福利体系缺乏;其次,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老人的生活主要依赖自身劳动和子女的经济支持,而现如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最后,农村老人能参与的问题娱乐活动较少,精神生活比较匮乏,这就使得很多老年人的生活很是凄凉。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一定的思路:社会支持不仅要为农村老人提供物质和信息等方面的工具性帮助,还要促进良好的人际互动并提供人文关怀。


农村老人财富积累不多,抵御风险能力弱。“只要身体允许,我就想干活挣钱”,有这样想法的老人不在少数。社会工作者不仅可以单单为农村老人提供物质和医疗帮助,还可以针对老人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更适合的增收方式。在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乐都峰堆乡上帐房村,社会工作者为村里37位60岁以上的贫困老人买来111只绵羊发展家庭养殖,使他们的生活得到改善。除此之外,还带领老人们参观药材种植基地,推动了村民开展规模化种植。

农村老人一般很孤单,他们不但需要物质帮扶,还需要精神关爱。湖北省孝昌县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在丰山镇丰新村开展服务时,把丰富活动形式作为重要的服务内容。他们给老人播放电影,组织老人唱歌、演楚剧、击大鼓,教老人做手指操、学用手机等等,为农村老人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农村老年人的精神关爱问题正在日益成为一个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社会问题,为老年人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精神关爱服务已迫在眉睫。


本文改编自杨春江,侯红旭,娄文龙:社会支持对农村老人生活满意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河北省19个村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17(2): 75-84

作者简介

杨春江,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是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张通宇, 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露露不好喝

排版|刘云飞

往期推荐

● 职场怪相之“席间无酒话不响”(二)

● 破“五唯”,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突破口

● 吴岩司长: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 农民工缘何背井离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