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10期目录【转】

三农学术 2023-10-24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ZGNZ/detail?uniplatform=NZKPT

————

资源利用

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关系研究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RAIN FOR GREEN PROGRAM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1
作者:李长生,严金明
摘要:目的 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 (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 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文献信息:李长生,严金明.2022.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关系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

THE DISTRIBUTION LAW, DEVELOPMENT TREND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THE “RATIO OF FARMLAND AREA TO RURAL SETTLEMENT AREA” IN THE EASTERN PLAINS OF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2
作者:李学东,刘云慧,伍盘龙,宇振荣
摘要:目的 通过对我国东部平原不同地区耕聚比差异、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的研究,为我国东部平原乡村空间重构过程中合理确定生活与生产空间面积比例关系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文章采用空间分层取样法在我国东部平原选择240个10×10 km2的样点,然后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来源,通过遥感影像目视解译、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不同地区适宜耕聚比进行研究,并基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分析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结果 (1)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热点区位于东北平原北部,冷点区位于华北平原,中值区位于东北平原南部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2)以保证全部耕地可得到充足田间管理所需的农业劳动人口作为适宜耕聚比计算标准,我国东部平原各省份现状耕聚比均未达到适宜耕聚比要求;(3)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农村人口将逐渐向城镇迁移我国东部平原地区耕聚比将呈逐渐上升趋势。高耕聚比即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4)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加强农村居民点整治,降低人均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是提升我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结论 该研究结论可为农村空间重构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活和生产空间面积比例提供依据。
文献信息:李学东,刘云慧,伍盘龙,宇振荣.2022.中国东部平原耕聚比分布规律、发展趋势与优化策略.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9-1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比较研究

EVALUATION AND COMPARATIVE STUDY ON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LEVEL OF CITIES ALONG THE LOWER YELLOW RIVER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3
作者:牛惠,吴潇,程慧娴,吴一平
摘要:目的 为科学测度黄河流域特定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方法 文章以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及其17个地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省级和市级数据,依据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内涵、思想与要求,从农业生产高效益、农业产品高质量、农村居民高收入、资源利用高效率、环境质量高水平5个准则层出发构建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得出测度值,对下游省、市两级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聚类分析法把相对优、劣势相同的地市分类,明确各类地市未来发展重心;最后通过各地市空间分布状况直观地观测各地市间的差异。结果 (1)黄河下游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山东省略高于河南省。(2)下游沿黄17个地市中济南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新乡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低。(3)根据相对优、劣势把17个地市划分为6类。结论 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各有其短板和优势,市级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提升重点是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着力补齐发展短板,以实现黄河下游地市农业高质量协调发展。
文献信息:牛惠,吴潇,程慧娴,吴一平.2022.黄河下游沿黄地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及比较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9-2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GeoDatabase的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格局省际差异研究

GEODATABASE-BASED STUDY ON THE PROVINCIAL DEFFERENCE IN SPATIAL PATTERN AMONG COMPREHENSIVE TOURISM AREAS AT THE NATIONAL-LEVEL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4
作者:左雨芳,王育红,徐君,冯锋
摘要:目的 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战略,全域旅游目前正在我国高位推进、大力实施,在空间上已形成涉及省市县3个层次,覆盖1 000多个县的宏大格局。文章以省为单位开展研究,旨在理清我国大陆31个省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特征及彼此差异,为全域旅游区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参考。方法 文章采用GeoDatabase模型设计建立全域旅游区空间数据库,从规模度、均衡度两个维度界定选择空间格局测度模型,通过变异系数、折线图、分级图分析描述省际差异程度、等级与分布。结果 (1)31个省域的全域旅游区在多项指标上均存在差异,尤以示范区通过率、密度指数差异最为显著。(2)31个省域的全域旅游区在空间格局上整体呈现出不均衡的聚集型分布态势,尤以青海省示范区最为集中。结论 我国全域旅游区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引领全域旅游区建设的先行示范标杆相对较少,仍需加大政策扶持和贯彻落实力度,有效促进全域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平衡发展。
文献信息:左雨芳,王育红,徐君,冯锋.2022.基于GeoDatabase的国家级全域旅游区空间格局省际差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30-4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评价

COMPREHENSIVE BENEFIT EVALUATION OF VIRTUAL WATER FLOW OF GRAIN IN CHINA'S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5
作者:傅沂,吴奕卓
摘要:目的 将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小麦(包括春小麦与冬小麦)、玉米、大豆、水稻4种粮食作物的相关数据,并从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确定了8个指标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各方面的影响。方法 文章运用社会公平法与彭曼公式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指标,量化粮食虚拟水流动带来的各方面效益,并使用熵权法以及TOPSIS评价法综合评价三方面的综合效益,以更加全面的视角分析了粮食虚拟水流动对各方面的影响。结果 (1)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输出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输入区则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其中粮食虚拟水净流出量最高的是黑龙江,达到了5 072m3;(2)三方面评价指标中生态效益在所占权重达到了0.47,经济效益次之,权重为0.31;(3)2018年我国粮食虚拟水净流入地区的流动综合效益均值为0.60,明显高于粮食虚拟水净流出地区的0.49。结论 总体来看,2018年我国粮食主产区间粮食虚拟水流动整体呈现出由北向南的逆向流动格局,其中生态效益是影响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中最关键的因素。虽然我国粮食主产区整体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总体情况中等,但净流入区与净流出区差距明显,针对以上结论提出解决我国粮食虚拟水流动负面效应的措施建议。
文献信息:傅沂,吴奕卓.2022.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虚拟水流动综合效益评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41-5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水—能—粮关联关系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

OPTIMIZATION OF AGRICULTURAL PLANTING STRUCTURE IN MAIN GRAIN PRODUCING AREA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WATER-ENERGY-FOOD NEXUSA CASE STUDY OF JILIN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6
作者:仇蕾,钟雨纯,崔韵文
摘要:目的 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水资源、能源及土地资源配置,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下实现区域粮食生产目标。方法 文章选取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采用水足迹模型和能耗核算模型解析主要农作物的耗水及耗能特点,并以区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为目标,构建以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粮食安全、农业政策作为约束条件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对种植结构进行优化。结果 (1)不同农作物的水足迹、能耗结构以及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2)优化后的耕种总面积略有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比例明显下降,小麦和烤烟种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其余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3)优化后各类效益均有明显提升,其中水足迹减少5.02%,能耗减少5.96%,生物质能增长26.14%,粮食产量增加5.27%,经济效益提高34.38%,生态效益提高18.69% 。结论 充分考虑农业种植中水、能源和粮食的关联关系以及内外部的多种约束条件,在保障各类作物的最低产量前提下,优先发展低耗水、低耗能、低污染、高收益的作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改善区域农业生产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信息:仇蕾,钟雨纯,崔韵文.2022.基于水—能—粮关联关系的粮食主产区农业种植结构优化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51-6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关系及其关联效应分析

DECOUPLING AND CORRELATION EFFECT BETWEEN RICE PRODUCTION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CHIN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7
作者:姚成胜,李慧贤,杨一单
摘要:目的 推进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的脱钩,实现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同步提升。方法 文章采用脱钩模型分析2003—2018年中国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状况,构建两者之间的关联模型,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将水稻产量变化分解为规模、结构、强度和效率4种效应,揭示它们对中国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关系的影响。结果 (1)2010年之前我国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总量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之后则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分肥料种类看,就氮肥和磷肥而言,2010年之前其与水稻生产的脱钩关系和化肥施用总量与水稻生产的脱钩关系差别不大,但之后水稻生产与氮肥以强脱钩关系为主,与磷肥以扩张负脱钩关系为主;对钾肥而言,在整个2003—2018年其与水稻生产都以扩张负脱钩关系为主。(2)全国和省域层面分析均表明,扩大规模效应,提高结构效应能够显著推进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但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寄希望于持续扩大规模效应和提高结构效应来实现水稻生产和化肥施用脱钩的目标难以实现。(3)强度效应是促进水稻增产的重要因素,但化肥投入的长期增长已严重威胁稻田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生产能力,使其水稻边际产出水平明显下降,导致效率效应成为水稻增产的关键障碍,这在安徽、江西、湖北、云南、江苏、浙江、内蒙古、辽宁、海南和陕西10省区表现尤为明显。结论 推动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脱钩需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压实东南沿海地区粮食安全责任底线,全面提高重点区域的化肥利用效率。
文献信息:姚成胜,李慧贤,杨一单.2022.中国水稻生产与化肥施用的脱钩关系及其关联效应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63-7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绿色发展

农户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

IMPACT OF FARMERS' CAPITAL ENDOWMENT ON ECO-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A CASE STUDY OF HUBEI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8
作者:黄玛兰,李晓云,曾琳琳
摘要:目的 农户资本禀赋约束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方法 文章基于长江中游湖北省农户调研数据,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超效率SBM模型、熵值法、Tobit和OLS回归等多种模型和方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就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 (1)农户资本禀赋存在较大差异,各类别资本禀赋排序为人力资本(0.37)>社会资本(0.17)>金融资本(0.16)>物质资本(0.14)>自然资本(0.10)。强资本型的农户比例在综合资本禀赋和分类别资本禀赋上均少于弱资本型的农户比例。(2)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10,水稻生产生态效率为0.64。(3)农户综合资本禀赋提升有利于提升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综合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提升效应主要得益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正向影响。结论 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方面加强农户资本禀赋积累,以促进水稻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文献信息:黄玛兰,李晓云,曾琳琳.2022.农户资本禀赋对水稻生产生态效率的影响以湖北省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75-84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采纳生态种养技术对农户脆弱性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作技术为例

IMPACT OF ECOLOGICAL FARMING TECHNOLOGY ADOPTION ON FARMERS' VULNERABILITYTAKING INTEGRATED RICE-CRAYFISH FARMING TECHNOLOGY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OF THE YANGTZE RIVER AS AN EXAMPL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09
作者:田卓亚,齐振宏,杨彩艳,杨兴杰,刘哲
摘要:目的 脆弱性是贫困的深层次原因,也是贫困的重要表现,识别和降低农户的脆弱性是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性脱贫问题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湖北、湖南、安徽3省97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对其脆弱性的影响。结果 (1)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切实降低其脆弱性,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较未采纳时脆弱性降低280.659%,未采纳该技术的农户若采纳该技术脆弱性将降低44.255%。(2)非农就业水平在农户技术采纳和脆弱性之间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3)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社会服务便利性及村庄特征均会显著影响农户的稻虾共作技术采纳决策和脆弱性。结论 农户采纳稻虾共作技术能有效降低其脆弱性,但随着农户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稻虾户反而更脆弱,因此要完善农技推广机制,健全非农就业保障和帮扶机制,进而发挥稻虾共作技术长效脱贫功效。
文献信息:田卓亚,齐振宏,杨彩艳,杨兴杰,刘哲.2022.采纳生态种养技术对农户脆弱性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作技术为例.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85-9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生态补偿对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改进的DFID生计分析框架

IMPACT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ON SUSTAINABLE LIVELIHOOD CAPACITY OF FARMERS IN WATER SOURCE AREABASED ON THE IMPROVED DFID LIVELIHOOD ANALYSIS FRAMEWORK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0
作者:刘格格,葛颜祥,李颖,张化楠
摘要:目的 为检验生态补偿在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发展方面的实施效果。方法 文章在调整DFID生计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改进基于生计资本测量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评价生态补偿前后东平湖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变化情况。结果 (1)从整体上看,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以来东平湖水源地保护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得到显著增强,可持续生计能力从补偿前的0.302增至补偿后的0.323,但当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仍处于较弱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2)从生计资本来看,补偿后人力、社会、信息、物质、自然、金融、环境资本指数值分别为0.384、0.459、0.508、0.450、0.016、0.258、0.901,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较低是当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短板;(3)值得注意的是,补偿后信息资本与物质、金融、环境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提高,而自然资本与物质、人力资本之间的相关性显著降低,表明水源地农户的生产方式正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或非农行业过渡。结论 当地政府应致力于提高自然、金融、人力资本存量,实施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积极引导水源地农户寻找替代生计。
文献信息:刘格格,葛颜祥,李颖,张化楠.2022.生态补偿对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改进的DFID生计分析框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97-10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

THE EMPAC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N GR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1
作者:银西阳,贾小娟,李冬梅
摘要:目的 农业产业集聚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剖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绿色化和现代化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1998—2018年中国省域农业发展数据,引入空间因素,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 (1)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该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周边区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3)财政支农、工业化和自然灾害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化、对外开放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 应把握省域农业空间关联规律,推进区域农业绿色、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农业产业,并从财政支持、城镇化、工业化、自然灾害和农业开放水平等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文献信息:银西阳,贾小娟,李冬梅.2022.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10-11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理论逻辑、主体行为逻辑与长效机制

THEORETICAL LOGIC, STAKEHOLDERS’ PERFORMANCE LOGIC AND SUSTAINABLE MECHANISM FOR CROP STRAW RESOURCES REUS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2
作者:沈兴兴,段晋苑,彭超
摘要:目的 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 文章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 (1)构建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2)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3)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3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 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文献信息:沈兴兴,段晋苑,彭超.2022.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理论逻辑、主体行为逻辑与长效机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20-12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区域发展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

ECO-SPATIAL SECURITY OPTIMIZATION IN WATERSHED OF THE YELLOW RIVER IN INNER MONGNOLI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3
作者:冯琰玮,甄江红
摘要:目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沿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共识,亟需优化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方法 文章以黄河流域内蒙古段为研究区,采用InVEST模型定量评价1990—2018年流域生境质量变化;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划定流域生态保护红线,提取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地扩展阻力指标体系,将评价结果分级后与“三生用地”相叠加,构建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从“点—线—面”架构生态网络,优化流域生态空间。结果 (1)研究时段内,研究区生境质量呈“U”形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水平整体偏低;其空间演变表现为低水平生境面积不断扩大,高水平生境范围有所萎缩。(2)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共10.7万km2,与实际生态用地的空间叠置率为69.01%。流域共提取9个生态源地,识别一级生态廊道9条,生态绿心40个,组合各地理要素提出“一楔两屏三带四区多中心”的生态空间规划建议。结论 生态安全格局利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可在此基础上控制流域草原畜牧区载畜量,巩固流域农牧区产能优势,提高农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农牧空间管控。
文献信息:冯琰玮,甄江红.2022.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安全格局优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29-13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BEIJING-TIANJIN-HEBEI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4
作者:肖红波,陈雨霞,白宏伟
摘要:目的 通过测定京津冀三地农业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协同度,评价目前京津冀农业协同水平。方法 文章首先构建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和农业三产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熵値法对三地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其次,采用协同度模型测定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协同程度和农业一二三产业协同程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1)北京农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最高,天津其次,河北最低;从分项指标得分看,北京农业投入水平和产出水平最高,天津产业发展程度最高,三地可持续发展差异较小;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指标得分较低。(2)2011—2019年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的协同度值为0.52~0.82;京津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度在2016年之前均小于0.2,之后上升,在2017和2018年达到0.5以上。结论 京津冀农业发展综合水平差距明显,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目前京津冀农业综合发展处于中高等协同发展水平,农业一二三产业发展处于中度协同发展水平,最后,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文献信息:肖红波,陈雨霞,白宏伟.2022.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的实证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39-14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分析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RURAL “PRODUCTION-LIVING-ECOLOGICAL” FUNCTION AND COUPLING COORDINATION AT COUNTY LEVEL OF ANHUI PROVI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5
作者:纪璇,李琳娜,程明洋
摘要:目的 通过探索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的交互关系和演化规律,为安徽省乡村空间功能优化、乡村发展活力提升、乡村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乡村“三生”功能测度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1997—2017年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的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度,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结果 (1)研究期间,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缩小,乡村发展水平趋向均衡,其中生活功能对乡村发展起到主导作用。(2)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度整体较高,以高耦合和良性共振耦合为主,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3)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主要表现为基本协调,呈北低南高和片状分布的特征,区域间差异逐渐缩小,且空间正相关关系增强,低值聚集区由皖中向皖北地区转移。结论 目前安徽省乡村“三生”功能整体水平较低,耦合协调度有待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提高乡村“三生”功能以支撑乡村转型和振兴发展。
文献信息:纪璇,李琳娜,程明洋.2022.安徽省县域乡村“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50-16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与迁移路径

THE SPATIAL FEATURES AND MIGRATION PATH OF CULTIVATED LAND NON-AGRICULTURALIZATION IN THE BORDER AREAS OF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6
作者:刘少坤,王嘉佳,林树高,邓诗语,陆汝成
摘要:目的 耕地非农化影响1.2亿hm2(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高度重视,有效掌握耕地非农化演变空间特征是保护耕地的重要前提。方法 文章以广西边境3个地级市的23个县域地区为研究区,通过构建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刻画1980—2018年耕地非农化速度与方向,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 (1)1980—2018年4个时期内耕地非农化面积呈“N”型波动增长的趋势,其中2010—2018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大,为49 367 hm2;1990—2000年耕地非农化面积最小,为5 270 hm2,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中心。(2)耕地非农化速度具有空间非均衡性,标准差椭圆面积往东南方向持续扩张,耕地非农化空间上总体由西北部往东南方向迁移,区域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3)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但集聚优势逐渐下降,“高—高”聚类的空间变化主导了耕地非农化面积的空间自相关关系的格局演变。结论 研究揭示了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演变过程,可为边境地区制定耕地非农化管控机制和优化国土空间结构提供参考。
文献信息:刘少坤,王嘉佳,林树高,邓诗语,陆汝成.2022.广西边境地区耕地非农化的空间特征与迁移路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62-173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研究报告

我国水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贡献及区域差异分析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CONTRIBUTION OF WATERFOWL IN CHINA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7
作者:李刚,刘灵芝,伍国勇,赵佳佳
摘要:目的 通过测算水禽全要素生产率(TFP)来评估水禽的投入产出效率,同时分别对比各养殖区域之间TFP的增长率及贡献的差异。方法 文章依托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水禽投入产出数据,基于索洛残差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从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TFP贡献率3个角度展开分析。结果 (1)全国水禽TFP均值为1.352,大多数地区的水禽TFP指数均大于1,山东省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为全国第一;(2)全国水禽TFP增长率平均值为0.19,水禽TFP贡献率平均值为120%,TFP贡献率和增长率较上一年都有所提升;(3)区域差异比较后发现,西南地区的水禽TFP指数、TFP增长率和水禽TFP贡献率的均值最大,而华中地区的3个指标均值均为全国最小,水禽的TFP区域特征呈现出“北向南移”趋势。结论 技术进步对水禽产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说明水禽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新技术投入;突发事件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水禽产量的增长,说明不仅要预防突发事件,而且要不断挖掘突发事件后的边际效应;水禽TFP区域差异显著,要求结合区域特征分析后因地制宜施策,最终提升水禽生产要素投入效率。
文献信息:李刚,刘灵芝,伍国勇,赵佳佳.2022.我国水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贡献及区域差异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74-182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基于偏序集DEA理论的中国奶牛养殖效率区域差异及优化研究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 AND OPTIMIZATION OF DAIRY FARMING EFFICIENCY IN CHINA BASED ON PARTIAL ORDERED SET DEA THEORY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8
作者:刘媛媛,逯宇铎,木仁
摘要:目的 通过设定精饲料数量、劳动力等5个投入指标和主产品产量、净利润2个产出指标,分别对我国各省大规模、中规模、小规模和散养4类养殖规模下的奶牛养殖效率及偏序关系进行测算,总结传统奶源带区域奶牛养殖效率发展特点,帮助无效率地区确定学习对象以实现效率优化改进。方法 文章运用DEA-CCR模型测算2009—2019年中国4类奶牛养殖规模下各地生产效率,利用基于偏序集理论的CCR模型测算相同养殖规模下各省区的偏序关系,并形成偏序关系图。结果 2009年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以发展大、中规模为主,到2019年两种规模有效率养殖地区占比均超过32%,且中规模养殖地区在高效养殖的稳定性方面表现更好。传统奶源带区域中,大城市郊区已无小规模和散养形式,其大、中规模养殖的效率在各区域中都表现优异;东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小规模养殖和散养效率最高;地处中原的山西省、西北的新疆和甘肃以及南方的广西等地都是养殖效率表现突出的省区。结论 因奶源带区域内部各省区发展的同质性较低,无效率省区在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方面须更多地进行跨区域经验学习,具体优秀示范养殖省区有:大规模养殖下的新疆、甘肃、河北、北京、山西、湖北等;中规模养殖下的黑龙江、山西、天津、北京、吉林等;小规模养殖下的黑龙江、湖南;以及散养方式下的新疆、吉林、湖南、山西等。
文献信息:刘媛媛,逯宇铎,木仁.2022.基于偏序集DEA理论的中国奶牛养殖效率区域差异及优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83-19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三农问题

中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动态比较和区域差异研究

DYNAMIC COMPARISON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EVELS IN CHINA'S PROVINC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19
作者:芦风英,邓光耀
摘要:目的 在全面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从时空维度测度和比较了我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及区域差异。方法 文章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4—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的乡村振兴动态发展水平,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分析了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结果 (1)我国各地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但发展趋势总体向好,三大区域乡村振兴发展呈现东部地区较好,中部地区居中,西部地区落后的发展态势。(2)乡村振兴子系统发展差异较大,生态宜居子系统发展较好,产业兴旺子系统发展缓慢,治理有效子系统发展最差。(3)区域间差异是我国乡村振兴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明显大于中西部地区。结论 最后,提出要全面把握乡村发展差异,做好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作,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的政策启示。
文献信息:芦风英,邓光耀.2022.中国省域乡村振兴水平的动态比较和区域差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199-208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IN URBAN-RURAL INTEGR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RURAL VITALIZATION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0
作者:陈景帅,张东玲
摘要:目的 测算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为促进城乡融合、识别城乡发展战略的薄弱点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城乡融合视角,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结果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菏泽、聊城等地为城乡发展的“低洼地带”;在样本期间内,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度轻微下降,城乡政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城乡之间具有较好的融合发展态势;菏泽、聊城等边缘地市存在明显的“低耦合度—低协调度”特征,城乡发展关系需进一步优化。结论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应摒弃粗放型发展模式,结合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规划。
文献信息:陈景帅,张东玲.2022.城乡融合中的耦合协调: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09-219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典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EXPLORATION OF TYPICAL RURAL DEVELOPMENT MODE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UNDER THE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ELEMENTS-POLICIE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1
作者:李玲燕,裴佳佳,叶杨
摘要:目的 资源、要素与政策是推动乡村发展的必备因素,深刻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梳理资源、要素与政策间的互动关系,理清“资源—要素—政策”互动对乡村发展模式的作用机理,进而提炼4种典型乡村发展模式,并给出不同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切实促进乡村振兴的提质增效。方法 文章从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维度出发,结合国内不同地区的典型成功案例,构建“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发展的理论模型,进而提炼乡村典型发展模式。结果 (1)资源是乡村发展的基础,要素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政策是乡村发展的催化剂。在政府配套政策的催化下,不同类型的乡村资源在发展要素的带动下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发展模式。(2)基于“资源—要素—政策”对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将乡村发展模式划分为:专业化农业发展型、田园综合体发展型、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小城镇辐射带动型4种典型发展模式。结论 未来,专业化农业发展模式建议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未来建议坚持生态持续化、生活现代化、产业升级化发展;人文生态资源依托型模式,在以后的发展中建议更注重乡村生态化、旅游休闲化、区域联动化和品牌化;小城镇辐射带动型模式,未来建议深入乡村特色城镇化发展。
文献信息:李玲燕,裴佳佳,叶杨.2022.“资源—要素—政策”相协调下乡村典型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20-231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农户社会资本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

FARMERS’ SOCIAL CAPITAL AND WILLINGNESS TO WITHDRAW FROM RURAL HOMESTEADS——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INTERMEDIARY EFFECT OF RISK RESISTAN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2
作者:陈霞,李哲敏,王玉庭
摘要:目的 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问题研究,探究社会资本及各构成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农户意愿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苏北地区沛县和丰县的共411份农户调研数据,构建农户社会资本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Log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社会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及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结果 (1)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资本越丰富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强;(2)各构成维度均显著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且影响方向均为正,效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社会规范(0.116)、社会网络(0.065)、社会参与(0.064)、社会信任(0.032)、社会声望(0.031);(3)抗险能力在社会资本和各维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过程中均具有中介效应,社会资本和各维度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还可以通过抗险能力产生间接影响,但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结论 社会资本和抗险能力是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门在宅基地退出工作推进中,应立足农户的社会属性,加大农户社会资本培育力度,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高农户收入水平。
文献信息:陈霞,李哲敏,王玉庭.2022.农户社会资本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基于抗险能力的中介效应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32-245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问题研究

国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演化路径与追踪——基于CSSCI期刊相关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

THE EVOLUTION PATH AND TRACKING OF DOMESTIC RURAL LAND TRANSFER RESEARCH——KNOWLEDGE MAPPING ANALYSIS BASED ON CSSCI JOURNAL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3
作者:王俊龙,张艳梅,郭贯成
摘要: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越来越成为学者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为系统性梳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的进展。方法 文章以1998—2019年2 120篇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论文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CiteSpace、Bicomb和Ucinet等知识图谱工具,分别从时间分布、作者分布等多方面探究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能量分布,并从研究的演进脉络、热点内容、前沿趋势等多个方面探究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概况。结果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研究大致分为萌芽期、缓慢增长到快速成长期、爆发式增长期等;学者们的合作关系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研究的热点主要为土地流转的内涵与市场机制、土地流转与土地制度、确权问题、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农民权益及政府行为等。最后,归纳出土地流转研究的演进过程、研究脉络等信息。结论 利用可视化图谱挖掘出土地流转最新研究动态和趋势,尝试为构建农村土地流转领域的宏观知识图谱提供有益参考。
文献信息:王俊龙,张艳梅,郭贯成.2022.国内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的演化路径与追踪——基于CSSCI期刊相关论文的知识图谱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46-25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变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数据

ANALYSIS ON THE CHANGES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IN CHINA SINC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BASED ON CNKI LITERATURE DATA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4
作者:薛泽星,萧子扬
摘要:目的 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时间节点,分析其实施以前和以后的差别,以期探究乡村振兴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变迁。方法 文章基于CNKI网络数据库1990—2021年乡村治理研究相关文献,借助CNKI和CiteSpace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结果 (1)20世纪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相关研究较少。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是刺激我国乡村治理研究快速增长的第一个关键点,2002—2006年我国乡村体系研究文献突增,并主要围绕乡村治理体系的困境和问题,开始从村民自治的乡政村治模式寻求出路。(2)2006—2017年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保持缓慢推进,问题探讨更加广泛,包括善治、乡村精英、法治、治理模式、农村社区、路径和对策、自治、协商民族、城镇化、法制化、乡贤文化和新乡贤等。(3)2013年的浙江桐乡的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建设试点,又一次激活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带来新研究增长点。(4)2017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为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的第三个增长点,相关研究文献暴增。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前,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缓慢,税费改革和桐乡案例是乡村治理体系发展的两个主要的推动力和转折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后,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开始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宏大的视角,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成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目标和建设内容。
文献信息:薛泽星,萧子扬.2022.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研究变化分析——基于CNKI文献数据.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57-266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A REVIEW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 ANALYSIS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5
作者:项骁野,王佑汉,李谦,曾琨,魏昕玥
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学科分布,不同机构、作者合作关系,寻找研究核心,挖掘研究热点,梳理研究历程,推动耕地保护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方法 文章运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EI、北大核心、CSSCI、CSCD来源期刊进行定量分析,绘制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机构合作、作者合作、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关键词时区可视化图谱。结果 我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是集自然、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研究机构和作者间的合作呈“大分散,小团体”格局。研究围绕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展开,研究热点从早期对粮食种植、粮食产量向耕地质量提升和粮食主产区保护转变。研究历程分为“起步—拓展—成熟”阶段,从早期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理论和现象的初探,到现在创新性、前瞻性成果服务社会民生和国家重大战略。结论 今后需加强不同学科、机构、人员合作;挖掘小尺度下耕地变化与粮食产生存在的联系与机理,利用大数据、遥感、数理模型对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时空演化精准分析。从理论方法、政策制度、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展研究,提出更有具有战略性的耕地保护方案,满足人民粮食需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文献信息:项骁野,王佑汉,李谦,曾琨,魏昕玥.2022.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67-277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演进及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TREND OF CHINESE RURAL HUMAN CAPITAL CULTIVATION AND ACCUMULATION FROM 2000 TO 2021——VISUAL ANALYSIS OF BIBLIOMETRICS BASED ON CITESPACE

DOI:10.7621/cjarrp.1005-9121.20221026
作者:李虎峰,赖启福,苏慧娟,黄杰龙,张慧琳
摘要:目的 以CNKI作为数据来源,通过理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的更新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应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等方法对2000—2021年国内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有关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 (1)相关研究聚焦国家政策背景、面临主要问题和培育积累建议3个重点。(2)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两大农村政策提出后,研究相继进入两个“活跃期”。(3)形成 “农村人力资本低效配置—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农村人力资本引导性回流—乡土人力资本开发”的研究演进脉络。结论 (1)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层面,尚未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探讨。(2)尽管农村在基础设施、居民收入、文化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城乡居民在公共服务、隐性权利等方面的不平衡还未改变,对农村地区人力资本的培育积累产生不利影响。(3)基于以上分析,认为应当立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实际、从城乡整体看待问题、结合国家战略展开研究。
文献信息:李虎峰,赖启福,苏慧娟,黄杰龙,张慧琳.2022.2000—2021年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积累的演进及趋势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43(10):278-290

如需下载文章,请您识别下方二维码:

版权所有:《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电话:(010) 82109628 82109632 82109637    邮编:100081

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荣获2020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本刊荣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二等奖

——END

本文转自公众号“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https://mp.weixin.qq.com/s/W1V-9YuzuwdtmLG_YYeNHA


相关阅读:

  1.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9期目录【转】

  2.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年第43卷第8期目录【转】

  3.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22年第53卷第6期目录及摘要

  4. 《世界农业》2022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5. AJAE 2022年第105卷第1期目录及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