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法研究 | 2019年第4期目录&内容提要

编辑部 书法研究杂志 2022-04-25



——目录——




——内容提要——


李放与《皇清书史》  |  金丹


《皇清书史》相当于一部清代书法家大辞典,汇录了清代书家五千余人,惜由于其稿本难觅,民国年间抢救性刊刻后又流传不广,后又未见点校排印出版过,故知之者不多,而对于编纂者李放其人更是知之甚少。笔者在点校整理此书的同时,对李放及其《皇清书史》作一初步梳理考证,以期为清代书法史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论钱坫的《说文》学研究与篆书艺术之新创  |  杨帆


钱坫是清乾嘉时期吴派著名学者,于书法尤擅篆书,且艺术风格与学术主张互通互补。对其早年“斯冰之后,直至小生”之自诩、晚年病右并创为左手变格书之形式美与学理依据等方面作考证思辨,将有助于钱坫研究之充实,亦有助于今日书学研究与创作方法论之充实。


易大厂金石活动考察研究  |  洪权


文化艺术的发展往往与考古发现关系密切,特别是被历史尘封而具有学术价值的新发现或出土材料。易大厂是一位在近现代篆刻史上具有开拓性的篆刻家,他在传承岭南印学的基础上在印面构成、刀法、格调把握上都具有开创性,这些皆与其一生从事金石收藏、研究并将这些成果运用于篆刻艺术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易大厂一生在金石收藏、金石研究及参与金石活动等方面的全面考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这位被沙孟海奉为近代篆刻界“四象”之一的篆刻大家,其被尘封已久的金石学术活动与价值及其篆刻艺术之成因。


清初“贰臣”书家之间的交游与纪念——从王铎赠别周亮工相同内容书作谈起  |  赵明


清初顺治七年(1650),同为由明仕清的河南书家王铎与周亮工觏面于京,离别之际,王铎赠予周亮工两幅书法作品,其中一幅内容为送别周亮工的自作五律诗,但这同一内容书作却现存两幅(落款内容不同)。本文通过涉及书作的作品分析与文献互证研究,对两幅相同内容书作的书写内容、时间、受赠人、受赠情境等做出考论。由此进一步对清初儒家观念视阈下,以王铎、周亮工为代表的“贰臣”书家群体所体现的心理认同感、艺术实践与补偿心理之间的关系、馈赠书法的纪念性问题进行探讨。


“补笔”之思  |  [日]小原俊树 撰 刘婷芳 堀川英嗣 译


“补笔”是指字形以及作品的空白处所填补的笔画。本文举出中日书法作品中“补笔”现象的具体字例,并将其分为“文字辨别上衍生的点”“末笔竖画上所添加的补笔”“与笔势向上的笔画相呼应的点”“从左回笔再向右上所打的补空点”“类似“补空点”的例子”来叙述不同情况下“补笔”所起到的作用。


杨凝式小考  |  赖以儒


杨凝式乃五代闻人,自宋至今受书家极大重视,清人李瑞清以其为“由唐入宋一大枢纽”。今人对杨凝式亦多有研究,然因史料甚少,研究多是作品风格分析与辨伪一类。本文勾稽史料,对杨凝式仕宦与年谱进行考辨。


苏轼书法鉴藏体系研究——以《东坡题跋》为中心  |  张荣国


《东坡题跋》卷四是苏轼过眼的宫廷与私人书法藏品的跋文,体现了其书法创作观、史学观、审美观、价值观、鉴藏观。本文由此初步构建苏轼的书法鉴藏体系:一、鉴藏目的为适情悦性、涵养创作。二、鉴藏标准为美胜于真、以艺论书;格高韵远、古今同俦;非以“人”“名”论书。三、鉴藏方法为神采为要、技道并进;不践古人、自出新意;笔势、笔意、意相与意趣;图像与文献互证;考据法;语言学与文字学;常理判断与历史还原;递藏与钤印。苏轼的书法鉴藏理念筑基于实践经验,虽未完全自觉进行体系构建,但其中蕴藏的观念、理论与方法等无疑为当世及后世书画鉴藏家提供了有力支援。


苏轼山东留存书迹考察与研究  |  王仁海


苏轼在山东的书迹,包括墨迹和题刻,是其书法艺术中的一部分,本文对苏轼在山东四大区域存世书迹做了细致梳理,并将其书迹置于宋代书学大背景中加以观照,剖析其史学和书学意义,通过详实的书迹研究试补其书学研究空白,也为全面研究苏轼一生书法风格演变的脉络谱系,提供详实的、带有地域文化特点的书迹参考,以助苏学研究的深入。


论项穆《书法雅言》与孙过庭《书谱》之关系  |  冯军伟


项穆的《书法雅言》中有大量的文句和观点源自孙过庭的《书谱》,主要体现为对《书谱》的引用、摘抄、改写以及拟其句法和语气等,种种关联现象的根源在于,都是立足于儒家“中和”审美理想讨论书法,而且都以王羲之的书法为至高模板。



欢迎关注《书法研究》杂志微信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邮箱 shufayanjiu2015@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书法研究》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