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法研究 | 2020年第1期目录&内容提要

编辑部 书法研究杂志 2022-04-25


——目录——



——内容提要——


略述书法文献在中国目录学中的演变——兼论古代书法之文化地位  |  [意]毕罗(Pietro De Laurentis)


中国书法文献历史悠久,远可追溯至东汉《说文解字》对书体的讲述,近可下延及当代书法艺术家、理论家的研究。所谓书法文献者,盖载于各种文献资料库之中:有录于史书与类书者,如《晋书》与《艺文类聚》;有录于笔记小说者,如《世说新语》与《颜氏家训》;有录于文字学专著与书法专辑者,如《说文解字》与《法书要录》。中国目录学起源甚早,以西汉刘歆《七略》为发轫之作,继而种种史书书目专著,各有成就。各部书目之文献,对记录种种文字载体的作品都起到了重大作用,对了解古代中国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提摄研究无疑有极大的理性价值。本文以中国古代书目及文史专辑丛书为论据,分析书法文献的目录分类,由此而延伸,从各种书法文献的演变情况,对书法在古代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作初步思考。

谁的“心”与“眼”?——书法批评:历史及其局限  |  周勋君


南朝时期,书法批评尚在兴起时,人们已经察觉了批评的困难。人们一边致力于构建一个尽可能精微、完善的批评体系,一边反思其中的漏洞,深为其局限所窘。与此同时,作为摆脱困局的一种途径,他们提出了“心”“眼”说。此说看似平息了批评中种种未尽、未定之遗憾,实则未然。无论如何,批评史最终呈现出其自然的脉络:一种观点以为批评无定论,一种观点以为批评不可一概而论;亦有观点以为批评有定论,且此论不可移易。不论何种观点,背后皆有其相关的思想观念作为根基。同时,也不论何种观点,在其内部,早期已经经由批评家们洞悉并极力探讨过的诸多遗憾至今依旧。


河西汉简章草演进的三个阶段及书法风格  |  顾琴


本文以河西汉简章草为主题,分别从章草的历史发生,章草演进的三个阶段,章草的章法、笔法形式语言基本特征,河西简牍代表作的书法风格异同,章草与隶草、行草、今草之间的关系展开研讨,认为秦古隶时代就有章草元素出现,而河西汉简章草演进的三个阶段及书法风格,足以展示汉简章草文字体系的发展脉络。


“清”何以变“凊”——北朝僧安道壹书刻研究之一  |  张强 [比]魏离雅(Lia Wei)


我们在北朝僧安道壹书刊的11处遗迹之中,均发现了“清”写刻为“凊”的情况。本文梳理了从北齐河清元年(562)到隋开皇十三年(593)31年之中,僧安道壹处心积虑地把“清”字改为“凊”,并认为这并非偶然行为。据此可以确认一系列刻石均为僧安道壹的作品,僧安道壹书刻活动比原来人们认为的要后延若干年,直至隋开皇十三年,由此寻求僧安道壹书法及相关研究的新突破。


宋太宗与宋初文字学的兴起  |  黄修珠


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后更名炅)是北宋历史上第二代英主,杰出的政治家。他喜读书,富才艺,尤擅书法,并充分发挥文字与书法的经世致用之功,开创有宋三百年文物之治的传统。宋太宗留意字学,敕定《说文》,不但对宋代文字学的兴起贡献甚巨,客观上也推动了宋代文字学、书法(篆书)、金石考据之学的交融、互补与繁荣,得到了后世“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评价(陈寅恪语),这不能不说归功于太宗励行文治、复兴字学的导源之功。


米芾书法系年研究和代笔人书迹的确定  |  李跃林


通过对米芾署名的系统量化分析,建立了米芾改名后书迹系年的标准。并以此对一些系年有争议的书迹,包括故宫所藏《粮院帖》等,进行了校正。以此为基础,同时确定了宋刻《绍兴帖》中的《衰迟帖》和《英光堂帖》中的《上记帖》两件米芾代笔人的书迹。这个代笔人,很可能就是米芾的小儿子米友知。


米芾与黄诰交游考  |  张庆


米芾在宋代书法史中虽名列“宋四家”之一,但在官场上却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其友黄诰官至太府卿,却历来少人谈及,甚至渐趋湮没。本文通过对米芾与黄诰的交游考察,还原米、黄二人从初识至亲密的过程,既展现出米芾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也梳理出黄诰的宦迹。同时还确定了米芾《和君谟登壮观帖》和数首诗文的系年,推断出刘泾“除职方郎中”具体时间。


李应祯《致刘昌札》写作年份考——以成化年间编纂“宋史”、校书及藏碑诸事为中心  |  龙德俊


李应祯(1431—1493)为活跃于明代成化年间的吴门书法家,存世书迹分布在国内外各博物馆。有关其史事和书论,都是其学生及弟子转载得知,第一手资料极少。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有《三吴墨妙册》(文物馆馆藏编号:1999.0101),在文献中最早为王世贞(1526—1590)《弇州四部稿》著录记载,册中收录一通李应祯《致刘昌(1424—1480)札》,从鉴藏印记可知,此札自王世贞后,经清初程可则(活跃于顺治及康熙年间)和蒋超(1630—1673)收藏。此札内容颇详尽,为二人讨论有关成化年间官方及私人编书、审校及藏书诸事。明代中期,官方编书实为文化重事,根据此事,能够准确地为李应祯此信札考订年份。由于前人研究李应祯的书法个案阙如,笔者谨作此文,以补充李应祯研究的空白。


张弼与吴中人士的交往——李应祯《致沈周信札》研究  |  高明一


香港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李应祯写于成化二十年《致沈周信札》,提到抄录明初文人童冀与王景诗作,与故宫博物院藏《枉问帖》、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致吴宽札》为相关事件。《致沈周信札》亦提到请沈周将张弼要给李应祯的草书立轴,寄到南京。李应祯女婿祝允明《书述》一文批评松江代表书家张弼,标举同期吴门书家李应祯等人,后世遂将吴门、松江视为书坛间较劲。然而张弼在成化二十年辞官后,寓居吴门,和沈周、李应祯、吴宽相往还,《致沈周信札》的出现,改变了后世既定的书史印象


杨慎复古书法观念及成因探析  |  范美俊


明代中期的杨慎学养深厚,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大才子。书法方面,他亦有建树,尤擅长赵体行书,有《丹铅总录》《墨池琐录》《书品》等论著,但其书名并不显,学界多持论“全面复古”,综观其书学理论与实践,这样的评价也基本属实。在特定的时代场域之中,杨慎究竟是怎样复古的?原因又何在?本文试做探讨。





欢迎关注《书法研究》杂志微信

编辑部电话:021-61229018

邮购部电话:021-61229020

邮箱 shufayanjiu2015@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书法研究》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