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 信息构建人才的跨学科特征及跨学科教育研究

Photo by Waldemar Brandt on Unsplash. 


陈燕方  周晓英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

[目的/意义]研究当前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构建人才需求,以及国外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现状,为我国信息构建人才教育提供参考。[研究设计/方法]采用了分类分析、网络关联聚类分析方法,调研分析了信息构建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同时,利用网络调研和内容分析等方法,调研分析了全球范围内信息构建项目的院系分布、学分设置、课程设置等数据。[结论/发现]发现了信息构建从业者显著的跨学科教育背景特点及信息构建从业者的核心技能簇;了解了国外信息构建教育的基本情况。[创新/价值]通过供需对偶视角的分析,分别从工业界和学术界双特征出发,提出了我国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的可行方式。

[关键词]

信息构建   跨学科   教学设计   教学改革 

信息建筑师   技能簇   LIS教育


信息构建(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即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1]。其概念最早由著名建筑学家Richard Saul Wurman于1975年提出,在21世纪初得到普及,同时引起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广泛关注。同时期,信息建筑师开始成为一门新兴职业,他们致力于优化网络信息空间,增加网络信息的简单性、直接性和可理解性,在应对传统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过载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十年来,伴随着各类新型技术的融合和空间的融合,跨渠道、跨情境和复杂动态的信息环境使得信息过载、信息焦虑等信息问题和用户需求进一步升级,对信息建筑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针对信息构建的完整教育体系建设对于信息构建领域职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显得愈发的急迫和重要。

正是由于信息构建的融合性,其跨学科属性自其提出之日就已具备。信息构建的提出者美国建筑师Wurman最开始用建筑学的隐喻来描述自己身为信息建筑师的工作,形成了信息构建的概念模型。20世纪90年代末,Morville和Rosenfeld在提出万维网信息构建之时也认识到了信息构建领域的多学科性质,他们在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for the World Wide Web[2]第三版中指出“没有一门学科是信息建筑师的明显来源”,并列出了信息建筑师九个可能的学科背景,包括平面设计、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新闻、营销和产品管理等。此外,2002年,Morrogh在其著作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An Emerging 21st Century Profession(《信息架构学:21世纪的专业》)[3]中指出信息建筑师关于信息构建的设计过程是一个利用多学科来开发的非正式过程模型,学科种类包括:认知学科、社会学、社会信息学、可视化设计、界面设计、图书馆和信息科学、人-机交互、认知科学、戏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网络管理信息通信技术等。以上,可以看出信息构建是一个本质上涉及从艺术到理论科学、再到工程学科的跨学科融合领域。因此,使用传统的单学科教育体系构建方法已然不适用于当前信息构建学科的跨学科属性。

由此,本文以信息构建的跨学科属性为轴点,以工业界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技能需求分析信息构建教育的跨学科需求;以信息构建协会(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nstitute, IAI)提供的“Schools Teaching IA”为对象,分析全球范围内信息构建教育的跨学科现状;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我国信息构建领域跨学科属性下的教育模式。


1

信息构建教育现状


信息构建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的出现不过40余年,而互联网信息构建的出现则仅仅20年,因此,可以说信息构建教育才刚刚起步,正处于上升和完善阶段。


1.1 国外信息构建教育概况


据估计,在万维网信息构建提出之初,截止到2001年1月30日,美国共有2000—3000人从事信息构建的相关工作[4],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急速增长。另一方面,根据IA研究中心(ACIA, Argus Center for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2000年关于信息建筑师的正式教育认证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202位信息建筑师中,37%的人称未得到过正式的教育认证[5]。2001年,ACIA另一项关于信息建筑师的教育和培训需求调查显示,在调研的241位信息建筑师中,51%的人在寻求认证或其它类型的专业认可[6]。因此,信息社会对信息构建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信息构建从业者对专业认同和社会认可需求的不断上升,成为当时信息构建教育开展的原始驱动力。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构建教育的起步,第一门以“信息构建”命名的研究生课程诞生。该课程由Amy Warner于1999年在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首次创立,2001年Peter Morville和Amy Warner共同任教,到2006年则由DanKlyn接手任教[7]。与此同时,一些高校LIS学院也开始设置研究生层次的信息构建专业,如肯特州立大学的LIS学院于2001年成立了跨学科学位“信息构建与知识管理”的硕士项目[8]。自此,信息构建从业者的实践需求开始与相关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信息构建也开始作为一种实践专业迅速发展起来。据2003年3月,美国信息科学与技术协会搜集的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各高校开展信息构建学位或课程教育结果显示,当时已设立了信息构建硕士学位的院校有4所,开设了以信息构建命名课程的院校有10多所[9]。同样的,据信息构建协会提供的全球范围内有关信息构建学位、认证项目和课程信息的下载列表“Schools TeachingI A”显示,目前共有67所学校的各类院系和4家机构提供了105个信息构建相关项目或课程(后文将详细分析)。由此可见,近20年来,国外信息构建教育在IA实践社区和人才市场的驱动下,逐渐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多类型和跨越式发展,且包含从课程教育到学位教育的多层次体系,从LIS学院到计算机、设计等相关学院的跨学科融合。


1.2 国内信息构建教育概况


在我国,信息构建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其主要发展包含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

在教育研究层面,国内主要以对国外信息构建教学的追踪和分析为主。2003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信息构建(IA)与情报学理论方法的新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从信息构建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信息构建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工作内容,分析了美国大学开展信息构建教育的现状,分析了国外几所大学的IA专业大纲、IA课程设置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我国信息管理院系开展信息构建教育的几点看法[10]。同年,周晓英教授从跨学科角度,提出了LIS高等教育培养合格信息建筑师所面临的问题[11]。2004年朱庆华教授在分析美国早期4所大学开展信息构建硕士学位教育的现状后,开始呼吁在我国信息管理院系率先开始信息构建专业的教育和发展[12]。2014年,周毅等对美国iSchools联盟院校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专业教育状况以及我国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人才需求及专业教育进行了调研分析[13],并在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上进行了初步设计。陆泉等对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的信息构建实验教学进行了介绍和分析[14]。2017年,姜婷婷等则调研分析了北美12所iSchools联盟院校开设的17门信息构建相关课程[15]

在教育实践层面,据笔者调研,目前国内尚未开设信息构建专业,部分高校研究生在信息构建专业方向教师的带领下从事信息构建研究,但并没有明确的信息构建研究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在课程建设方面,国内仅少数高校陆续开设了信息构建课程。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均开设了《信息构建》课程,四川公共管理学院开设了《信息构建与服务设计》课程。此外,2011年国内最早的信息构建教材《信息组织和信息构建》出版。

综上所述,我国图书情报学者在21世纪初就意识到了信息构建教育的重要性,并进行了讨论,但在实践层面的发展仍较为缓慢。目前信息构建教育主要以LI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院系的课程教育为主,同时对国外信息构建调研对象上也主要局限于iSchools联盟院校,对信息构建跨学科属性的教育调研和分析层面则较为薄弱。需要说明的是,LIS院系或学科,即为图书馆学、信息科学(情报学)等专业所在的院系或学科;为保证论述的一致性,本文一律将Information Science翻译为信息科学。


2

信息构建人才的跨学科专业和技能分析


信息构建峰会是为信息构建从业者举办的一年一度的盛会,自2000年开始,已连续举办20届。信息构建峰会为信息构建领域的从业者和学者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对话平台,也对推动信息构建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信息构建峰会历年作者的专业背景,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市场对信息构建人才的学科背景需求,以进一步探索信息构建人才的教育需求。为此,我们从信息构建峰会官方网站①上爬取了2011—2018年间峰会的所有作者姓名及其简介,经过去重后共得到437位论文作者,并选取其中出现频次在两次及其以上的作者共计128位。为了更全面详细地获取作者的毕业院校和专业背景信息,我们通过全球最大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来检索每位作者以获取更详细的职业信息,并根据峰会官网上的作者介绍来保证检索的准确性。LinkedIn平台可以便捷地制作、管理和分享在线职业档案,从而全面展现职场中的自己,其个人档案包含六大重要部分:头像显示、职业概述、工作经历、教育背景、技能认可和推荐信。在本研究中,我们基于LinkedIn平台一一查询了128位作者的教育背景和技能认可信息,其中有22位作者的专业背景信息缺失,因此最后共获取106位作者(82.8%)的完整信息。


2.1 学历层次分析


在统计的106位作者中,8.49%的作者为博士研究生学历,56.60%的作者为硕士研究生学历,34.91%的作者为本科生学历。可见,超过一半的信息构建峰会作者都拥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事实上,在调研LinkedIn网站上作者档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信息构建从业者会在进入信息构建行业几年后再次返回学校攻读信息构建相关的硕士学位,这一方面是更新并夯实自身理论基础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专业认同的需要。因此,可以说高层次教育背景是信息构建人才的需求之一。表1为2011—2018年信息构建峰会作者的学历分布情况。

2.2 专业背景分析


通过分析归纳全部作者在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背景,可以更直观清晰地了解信息构建人才教育背景的跨学科性程度。由于信息构建峰会作者绝大多数来自欧美,因此我们选择了美国等国家较为常用的专业背景分类依据,即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ETS)的GRE考试中的院系和专业代码(Department & Major Field Codes)作为分类依据[16]

在统计的106位作者中,4人拥有硕士双学位,20人拥有本科双学位,另外2人硕士专业信息缺失,5人本科学位专业信息缺失,最后得到121条本科专业信息,71条硕士专业信息以及9条博士专业信息,共计201条数据。我们通过统计、分类和编码后得到了各层次教育背景专业分布,共计64类不同专业。统计结果发现:整体上,信息构建从业者的教育背景分布十分广泛,遍布了GRE院系和专业分类的每一类(共八类),包括生命科学(Life Sciences)、自然科学(Physical Sciences)、工程学(Engineering)、社会学和行为学(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人文艺术(Humanities & Arts)、教育学(Education)、商科(Business)以及其他领域(Other Fields)。具体地,LIS仍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学科(17.4%),其次是英语文学、设计、哲学、计算机、心理学、美术等领域。


为了进一步探析信息构建从业人员的专业集中分散规律,我们分别统计了106位作者的本科专业背景(共计121条信息),以及69位硕士以上学历作者的硕士专业背景(共计71条信息)。数据结果表明,本科专业背景分布规律和整体专业背景分布规律相似,具有较强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故此未列出详表。但硕士专业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集中趋势,如下表3所示,42%(29人)硕士以上学历的作者来自LIS学科,由此可见LIS硕士专业是输出信息构建人才的重要来源。

根据以上信息构建从业者专业背景调研分析,可以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①信息构建人才教育层次较高,硕士以上学历成为主流趋势;②在信息构建人才市场上,LIS学科人才输出占比最大,尤其是LIS硕士层次;③信息构建人才需求具有极强的广泛性,除了LIS学科,英语和文学、设计和应用艺术、哲学、计算机、心理学和美术等学科输出的人才都为信息构建的实践发展做出了贡献。


2.3 核心技能分析


在LinkedIn职业档案中添加特定技能是向其他会员展示自身能力的好方法,且自身的1度联系人可以认可本人所列出的技能(类似点赞行为),以增加这些技能的可信度,也是肯定其专业能力的一种方式[17]。LinkedIn将技能分为:热门技能、行业知识、工具和技术、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和其他技能。其中,会员可以最多选择三项认可度高的技能显示在“热门技能”分类中。我们对106位信息构建峰会作者在LinkedIn上录入的技能和行业知识进行分析,构建了热点技能-基础技能关联往来图(如图2所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信息构建领域从业者的必备热点技能及其对应的技能簇。

基本构建方法包含三个步骤:

步骤一(数据准备):在LinkedIn网站上爬取了106位作者的所有基本技能(即行业知识)与热点技能标签,以及各技能的认同点赞数,并以每位用户的基本技能为主节点,与该用户的所有热点技能相关联,构成一条边,将边两端节点的认可数(即点赞数)作为该边的权重。获得106位用户所有的带权边后,以权重加和的策略合并相同的边,最终得到包含235个技能节点,1,523条带权关联边的无向网络。

步骤二(数据聚类与社区划分):进一步使用含边带权的社区划分方法,以0.5为解析系数来计算每个节点的模块化系数,从而得到每个节点所属的社区编号。

步骤三(结果可视化与分析):使用Python语言中的NetworkX包对上述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其中网络的布局算法使用ForceAtlas2[18]算法。最后,给相同社区的网络节点赋予相同的颜色(虚线圈内的节点大致为同一个社区的节点),并且根据节点加权度的大小调节节点形状大小。最终得到图2左侧所示结果,右侧方框即为排序前五的核心技能及其对应的技能簇(簇内排名前四)。

图2为信息构建领域从业者技能聚类结果图。左侧网络关联图中相同颜色的节点表示该技能属于相同的主技能范畴,同时节点越大,表示该节点技能越重要。如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下包含的前四个重要的热点技能为内容策略(Content Strategy)、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人机交互(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以及网页设计(Web Design)。


这意味着,如果需要成为信息构建领域有关用户体验的专家,那么内容策略、用户界面、人机交互以及网页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必不可少。信息构建作为一个强实践性学科分支,其行业需求技能和知识将直接影响到信息构建教育的学习内容及其发展走向,因此来自信息构建从业者的领域关键词分析对后文信息构建教育分析将有重要启示。特别的,我们基于106位信息构建领域专家技能图谱的分析结果所得到的信息构建核心技能与技能簇可以为后续有关该领域人才的技能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综上,从信息构建从业者的专业背景和核心技能调研和分析结果看,信息构建人才需要具备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从事相关的工作。


3

信息构建教育跨学科特性分析


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信息构建协会(IAI)提供了全球范围内有关信息构建学位、认证项目和课程信息的下载列表(Schools Teaching IA)[19],并不断更新。IAI网站指出,在编制列表时,考虑明确使用了“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或“Information Design”关键词,或仅包含信息构建和数字信息设计/组织等相关主题且得到了IAI成员的注意或推荐的项目或课程。

该列表共提供了全球67所学校和4家机构包含的105个信息构建相关项目或课程。其中4家机构分别为知识管理协会(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e, KIM)、美国信息和图像管理协会(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and Image Management, AIIM)、巴西专门从事数字知识管理的Arteccom公司和加拿大在线教育公司Online-learning.com。由于数据整理的时滞性,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的相关项目和课程已取消、变更或新增了信息构建项目或课程。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份“Schools Teaching IA”列表中的学校都提供过信息构建教育。因此,我们接下来对这67所学校重新进行检索,整理并分析当前全球范围内信息构建项目教育概况。已有信息构建教学研究不同,本次调研不再局限于iSchools学院,而是基于“Schools Teaching IA”列表的基础数据,面向全球范围的相关院系关于信息构建教育开展情况进行调研,进而能更全面详细的了解到信息构建教育的全貌。

在对67所学校重新检索过程中,我们以项目及项目下设的研究方向或课程的名称中直接出现关键词“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为严格的认定标准,只检索纯粹的IA内容而排除了相关项目、方向和课程。结果显示,共有9所学校开设了独立的信息构建项目(Pro-gram),6所学校依托于LIS学科项目开设了IA研究方向,其中印第安纳大学既开设了信息构建硕士认证项目,又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科学硕士项目下开设了信息构建研究方向。另外,还有30所学校依托于LIS学科项目、设计类学科项目、传播类学科项目、用户体验类学科项目开设了信息构建课程。由于信息构建研究方向和信息构建课程均依托于相关项目展开,而信息构建人才也只是这些项目的人才输出方向之一。因此,为了更直观、全面地了解国外信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以9所独立开设的信息构建项目为研究对象,来了解其跨学科教育特征。


3.2 信息构建教育项目调研分析


67所学校中开设了独立的信息构建教育项目的9所学校名单如表4所示。从院系分布来看,LIS院系占了55.6%,其余分别是人文学院,传播与心理学系,科学、信息艺术与技术系,以及计算机科学和媒体技术系。在这些非LIS学院中,信息构建教育项目依次与技术与人文哲学类项目;媒体、传播&信息类项目;信息和交互设计类项目;计算机类项目共同开设。


3.2.1 学分设置


调研结果显示,信息构建硕士认证项目一般仅要求学生完成一定学分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如麦吉尔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

信息构建硕士项目则不仅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学分的必修课和选修课,还需要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或是一项毕业设计,此外里昂高等师范学校还明确要求学生完成24欧洲学分的实习。对于毕业论文或毕业项目,每个学校要求不同。巴尔的摩大学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信息构建硕士项目要求较为灵活,根据学生毕业去向,继续深造或是直接工作,来选择是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还是一项毕业项目。奥尔堡大学和里昂高等师范学校的信息构建硕士项目则直接要求学生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而马尔默大学信息构建本科项目仅要求学生完成两项学位项目;教育大学的信息构建本科项目则要求较多,学生不仅在第4、5、6学期分别需要完成一项专业实践,还需要参加第6学期的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


3.2.2 课程设置依据


9所学校信息构建项目课程名称和内容,我们整体上分成了五大类:

(1)信息构建类课程:即与信息构建核心知识密切相关的课程,如《信息构建导论》《可用性分析》《用户研究和评估》等;

(2)信息管理类课程:即一般情况下隶属于LIS学科的相关课程,如《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等;

(3)计算机类课程:即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相关课程,如《应用开发》《数据挖掘》《数据库设计与开发》《数据库技术》《基于对象的编程与建模》等;

(4)设计类课程:即与网页设计、交互设计、信息设计等领域相关的课程,如《交互和界面设计》《标准网页设计》《视觉设计》《互联网图形设计》《信息设计》等;

(5)其他:多媒体、传播等领域的相关课程,如《交互多媒体》《数字媒体》等;人文哲学领域的相关课程,如《伦理论证》《信息构建设计、说服式设计,人工智能和伦理》等课程,以及方法论课程,如《研究方法论》等。


具体就每所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型而言,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各学校的侧重点有明显偏向:

(1)以信息管理类课程为主,如印第安纳大学、里昂高等师范学校和教育大学。其中教育大学在信息构建硕士项目培养方案中明确标注了其学科构成,即其课程类型构成,包括人文学科领域:文献学和信息学(30%),文化研究(10%),管理(10%),艺术(20%);社会科学领域:学习认知和社会传播(20%);艺术领域:设计艺术(10%)[29]

(2)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如麦吉尔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和马尔默大学。其中,马尔默大学信息构建本科项目培养方案中显示,14门必修课中,85.7%的课程(12门)均来自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领域。学生完成学业后拿到的也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士学位。

(3)以信息构建和交互设计类课程为主:如巴尔的摩大学和奥尔堡大学。其中巴尔的摩大学交互设计和信息构建硕士项目的课程主要围绕交互设计、信息构建和用户研究三个方面。奥尔堡大学的信息构建项目分为一般信息构建和信息构建与说服式设计两个方向。两个方向的课程都包含了信息构建、设计类课程,其中说服式设计方向还设置了哲学、技术伦理类课程。

(4)其他类。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的选修课由传播学课程组成,其培养方案中未规定特定的选修课,而是允许学生选修任意传播学课程。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见信息构建教育的跨学科教育的规律性:①LIS学院仍是信息构建项目教育的主力军;②计算机、传媒、人文、艺术、心理等不同学科所在学院均有开设信息构建项目,这些也是与信息构建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学科;③不同学科院系开设的信息构建项目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课程类型的数量和规模上,多元化的课程群是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的重点之一。


4

LIS学院信息构建的跨学科教育模式


调研发现,LIS学科在培养信息构建从业者的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这是LIS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专业知识与信息构建实际需求高度吻合的必然结果。同时,从信息构建从业者专业背景调查中可以看到,大量具有非LIS背景的专业人士在从事信息构建工作,许多大学的设计、计算机、传播等学院也开展了信息构建教育。由此可见,信息构建人才市场需要跨学科的人才与知识储备,国外高校的多类学科也均已开展了各层次信息构建教育。这也由此引出了我国主流信息构建教育主体———LIS学院面临的关键问题:我们该如何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储备的信息构建人才?对此,笔者基于已有调研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4.1 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

必要性


在LIS学院向社会输出信息构建人才的过程中,围绕LIS学科、信息构建人才和社会三个主体,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满足LIS学院对学科方向转型和整合的需要

Bates于1999年就曾预言[30],信息科学领域的人,无论是学者还是从业者,迟早会开始转型,将关注焦点从信息内容转移到信息的形式、组织和结构上。对于信息的“形式、组织和结构”,即Bates提出的信息科学隐性范式,正是信息构建领域所关注的。信息构建领域自21世纪初进入主流关注以来,其快速的成长与发展,已逐渐引导信息科学共同体的关注点从内容转移到形式,即逐渐开始强调信息的形式、组织和结构。因此,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是突破当前发展瓶颈,完成信息科学显性范式和隐性范式整合的需要,也是响应iSchools运动推动LIS学科向跨学科发展的需要。

(2)满足信息社会对复合型信息构建人才的需要

在当前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已出现了更广泛、更艰巨的挑战:即跨渠道的、多情境的、多设备的、复杂动态的产品或服务生态系统。原来基于LIS核心知识的信息构建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应对这一系列挑战时愈发显得力不从心。由此,大量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但能解决信息构建问题的专业人员涌入,如计算机领域、设计领域、认知科学领域等等。因此,LIS学院必须在保证自身学科优势的同时,通过一定的模式同时和艺术层面的美术、设计,以及工程层面的计算机等学科进行合作,以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多维复合型信息构建人才。

(3)满足信息构建从业者对职业认可的需要

自信息建筑师兴起的20余年来,信息构建教育在信息构建从业者的专业认可和社会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毅等早在2014年的调研中就发现,我国信息构建与信息交互人才需求巨大,但行业协会与职业认证尚未开展[31]。另一方面,iSchools的显著特点是通过跨学科教育突破只为图书馆职业培养人才的局限,面向更为宽广的信息职业,为LIS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32]。因此,LIS学院必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适时调整,通过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细化出信息构建专业方向,以较好地满足信息构建从业者职业认可的强烈需求。


4.2 我国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

教育的方式


结合我国信息人才需求特点以及信息构建教育的现状,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的可行方式。

(1)明确跨学科培养目标:打造信息视角品牌特色的信息构建人才

当前,LIS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日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LIS学院师资的多学科背景,LIS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内容,还表现在毕业生的跨学科、跨领域信息职业选择。信息构建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出的一个学科分支。信息构建,人才输出除了LIS学院,还涉及到计算机、人文艺术、传媒、心理等多学科领域。因此,LIS学院开展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培养信息构建人才的优势在哪里?特色又在哪里?

首先,LIS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为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其跨学科师资、跨学科研究内容、跨学科教育经验都大大减少了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开展的阻力,这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其次,信息组织、信息标识、信息导航和搜索系统的设计、词典设计和元数据,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信息,这些既是信息构建的研究重点,更是传统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核心研究内容[33]。最重要的是,LIS学院既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计算机、艺术设计、传媒等不同学科的新鲜血液;也要以谨慎的心态牢牢把握住LIS学科自身的特色,从而培养出具有LIS学科品牌特色的信息构建人才,即信息视角下的信息构建人才,以区别于计算机类学科培养的偏重技术的信息构建人才(即技术视角下的信息构建人才),以及交互设计类学科培养的偏重艺术的信息构建人才(即艺术视角下的信息构建人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的重要特色。

(2)设立信息构建专业或方向:紧跟国际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趋势

过去20年来,国外信息构建教育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并处于一个良性的上升阶段。而我国LIS学院尚未设立信息构建专业,信息构建人才教育主要以信息构建研究方向导师带领学生从事该方向的相关研究,但并无明确的培养模式或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在我国的信息构建起步阶段,应该顺应信息构建教育潮流,顺应信息社会对信息构建人才的复合型知识需求,通过跨学院或跨学科的方式,采用联合培养模式,设立信息构建专业或研究方向。LIS学院在开设跨学科信息构建专业或研究方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跨学科师资,并通过与其他院系达成有效且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设置一个区别于传统LIS学科的跨学科信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学生对信息构建跨学科领域知识的有效融合和应用。

(3)提供跨学科课程群:响应信息构建人才市场的技能群需求

无论何种形式的信息构建跨学科教育模式,均离不开信息构建课程群。为了培养信息构建跨学科多维人才,LIS学院应该开设哪些种类和哪些内容的信息构建课程?是摆在LIS学院面前的首要问题。

在课程种类上,依据前文国外信息构建教育调研结果,国外信息构建课程群大致可分为信息构建类、信息管理类、计算机类、设计类等几大类。同样地,我国LIS学院也可以从这几个维度尝试和计算机、设计、传播、艺术类院系进行合作开发课程。

在课程内容上,本文关于信息构建从业者在LinkedIn上标注的核心技能关联聚类分析可以给与一定的启示。其中,信息构建的核心技能与技能簇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信息构建从业者眼中的信息构建核心知识群。根据图2的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信息构建从业者的top5热门技能及其能相匹配的技能群分别是:①用户体验;②信息构建;③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④交互设计;⑤用户界面设计。对此,我们可以考虑如何将以上信息构建的核心技能和知识群有机的融合到信息构建的前沿与后续课程体系中。通过课程群体系的融合,做到课程交叉处必有理论交互,课程延伸处必有知识创新。

(4)设立多元化培养模式:满足信息构建从业者的现实需求

作为一个强实践性专业,信息构建学习者的需求特征十分显著。首先,对于重回校园继续深造的信息构建从业者,他们时间紧张,学习需求强烈,因此,传统的面对面传授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其次,在2013年WorldIADay的一项调研中[34],受访者表达了一种普遍的看法,即实践经验是学习信息构建的最佳方式,可见,常规的理论授课教育模式不能(也不应该)成为培养信息构建人才的唯一途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LIS学院制定信息构建跨学科多元化培养模式的风向标。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即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大大消除信息构建从业者的学习顾虑。在信息构建协会提供的“Schools Teaching IA”列表中,有18%的在线课程或在线项目。尤其是信息构建在线认证项目,通过设置信息构建、信息管理、计算机、设计等不同领域的课程群,以期信息构建从业者能从职场重返在线课堂,在短期内完成一定学分的课程后,其专业知识域、实践技能及专业认同感均有所提升。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则要求LIS学院尽可能多的涵盖包含多学科知识的实践项目、实践课程、以及实习环节。常规课堂的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创造系统的学习环境,快速掌握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概念。但作为一门实践性专业,只有提供实践学习环节才能发现信息构建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并寻找更为合适的理论方法去解决实践问题。对此,我国LIS学院在信息构建实践教育环节中,可通过将信息构建的核心知识有步骤、分阶段地纳入实践项目、课程中,逐步构建能体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分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19年第5期42-53页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当期荐读 | 2019年第5期 从IA峰会看信息构建的发展

当期荐读 2019年第5期 | 新时代图书馆学变革与发展:开放、融合、智慧——新时代图书馆学教育研讨会暨全国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会议综述

当期荐读 2019年第5期 | 新时代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核心能力调查与分析

当期荐读 2019年第5期 | 卷首语 图书馆员的职业愿望

当期荐读 2019年第5期 | 全球视野下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变革之思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