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沁雪,曹宇莲,岳昌君 | 专业兴趣会影响就业质量吗?——基于2009-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

冯沁雪,曹宇莲等 教育与经济 2022-06-09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专业兴趣会影响就业质量吗?

——基于2009-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的实证研究

冯沁雪,曹宇莲,岳昌君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871)


摘 要: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并考察了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分析了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研究发现:第一,毕业生专业兴趣较稳定且2009-2019年间有小幅提升;第二,专业与兴趣越吻合,毕业落实率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但对起薪没有显著影响;第三,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毕业落实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学用匹配则在专业兴趣影响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四,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正向影响近5年存在上升趋势。

关键词:专业兴趣;就业质量;毕业落实;就业满意度;中介效应


01

引    言

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与自身兴趣相符的专业还是选择好就业的热门专业,一直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等十分关心的问题。学者们普遍发现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偏低[1],对不同层级高校大学生专业兴趣的调查结果均显示,超过40%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不一致[2-4]。而已有研究发现,专业兴趣对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坚持、专业承诺、学习动机、学习成就等有促进作用[5]

专业兴趣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呢?大量实证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就业行业和地区、工作的学用匹配程度等会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结果、起薪和就业满意度[6],但少有学者系统性探讨专业兴趣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且多是基于某一个学校或某一地区的毕业生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等方法宽泛地论述了专业兴趣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人职匹配度、就业满意度和起薪的影响[7-9]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为研究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持。该调查从2003年开始每两年进行一次,到2019年共进行了9轮。每轮调查均依据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性别结构等进行抽样,对当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具有较好的样本代表性。该调查2003-2019年间共调查了16万余名毕业生,覆盖了我国除西藏、青海、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29个省(区/市)的268所高校。每一年的问卷中均包括“您所学专业与您的兴趣的吻合状况”这一调查问题,为本文研究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的年度变化趋势及其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本文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学习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影响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及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0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专业兴趣的形成

专业兴趣是指高等教育学习者对其所学特定领域的个人兴趣[5]。兴趣是个体在进行信息获取、学习、探究和认知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对所关注事物的高度专注力、积极情绪和行动力[10-11],情感关联(活动时的积极情感体验)和价值关联(对任务价值的较高认可)是稳定的个人兴趣的两个特征[12]

“兴趣-专业”匹配(Interest-Major Congruence)理论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发展而来,它从静态角度分析了专业兴趣的形成。该理论认为个人兴趣和专业环境都可以从六个维度进行刻画,即实用型(Realistic)、研究型(Investigative)、艺术型(Artistic)、社会型(Social)、企业型(Enterprising)和常规型(Conventional),个人兴趣与专业学术环境的一致性越高,个体的专业兴趣也越高[13-14]。从该理论出发,专业选择方式和录取方式是影响专业兴趣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发现,入学后选专业的学生专业兴趣更高[15];专业兴趣越低越容易转专业[16];被第一志愿录取的学生专业兴趣显著高于第二志愿和调剂志愿录取的学生[17]

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专业兴趣是可以培养的[18]。海蒂(Hidi)的兴趣发展理论从动态角度归纳了个人兴趣形成的四个阶段:引发的情景兴趣、持续的情景兴趣、新兴的个人兴趣和良好发展的个人兴趣,不稳定的情景兴趣发展转变为内化的稳定的个人兴趣依赖于外部支持、个体对任务价值和意义的认同和个体的持续投入[19]。国内外研究均发现,良好的教师支持和积极的同伴互动是提高大学生内在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专业兴趣的重要因素[20-21];个体持续的学习投入也是提升课程兴趣和专业兴趣的重要途径[22-23],强制性制度因素如考勤、专业课程教学和课堂参与可以提升专业兴趣[18]

(二)专业兴趣与就业

学者们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理论基础包括人力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职业搜寻理论等[6]。关于专业兴趣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可以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分析。

舒尔茨(Schultz)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其指出通过教育、培训等投资形成的知识和技能等人力资本,能提升劳动者生产率和工资收入[24]。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如学历层次、专业、成绩、实习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25-26]。专业兴趣密切影响着人力资本的积累,已有研究发现专业兴趣对学习动机、专业坚持、学习成就都有促进作用[27-30],专业兴趣强的学生更可能进行深层学习和深入的信息加工,进而加深理解程度[31]。所以,专业兴趣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如学业成绩,进而影响就业质量。

威廉姆斯(Williamson)和贝克尔(Becker)等经济学家将人力资本分为一般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其中专用性人力资本只在特定的企业环境发挥作用[32-33]。专业兴趣除了会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还会影响专用人力资本的发挥,进而影响就业质量。学生专业兴趣越强,对专业相关领域的求职兴趣越高[34];毕业时越可能就职于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领域,即学用匹配度更高[35];毕业生就业的人职匹配度也越高,即对工作更感兴趣、对工作更擅长、工作与理想职业和专业一致的程度更高[36]。而人职匹配能使个体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37],且毕业生专业与职业匹配度越高,就业质量越高[38-39]。所以,专业兴趣可以通过影响专用性人力资本即学用匹配度,进而影响就业质量。

综上,人力资本积累和学用匹配度能显著提高就业质量,包括就业起薪和就业满意度[40-41],而专业兴趣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和提高学用匹配度,进而提升就业质量。国内现有关于专业兴趣与就业质量的研究较少,样本代表性有待提高。如张志乔(2012)利用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毕业生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发现专业认同度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9];郝登峰(2012)基于广州市已毕业工作5年的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得出专业兴趣越高则平均起薪越高的结论[8]。本文将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并考察影响机制和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完善专业兴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的定量研究。

(三)研究假设

基于现有理论、文献和现实观察,本文构建如图1所示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自身兴趣越吻合,毕业落实率越高、就业起薪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

假设2:学习成绩、学用匹配程度是专业兴趣影响就业质量的中介变量。


03

数据与研究设计

(一)样本说明

本文使用的数据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该数据每两年进行一次,覆盖了除西藏、青海、香港、澳门和台湾以外的29个省(区/市)的268所高校,包括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民办高校和独立院校等各层次院校,对全国大学生具有较好的样本代表性。由于2003-2007年问卷中未询问家庭收入等多个关键变量,所以只将2009-2019年的毕业生纳入样本,有效观测量为75 960。在研究专业兴趣对就业起薪和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时,只保留其中正规就业即已确定就业单位的20 807位毕业生。

(二)变量设定

本文的因变量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包括毕业落实情况、就业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三个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6]。其中,毕业落实包括已确定就业单位、国内外升学、自由职业、自由创业和其他灵活就业。起薪为正规就业毕业生的税前月收入,并以2009年为基准年进行CPI平减再取对数。就业满意度为五点李克特量表调查结果,包括“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

本文的核心自变量为专业兴趣,受访者被询问“您所学专业与您的兴趣的吻合状况”,包括“不知道”“相去甚远”“不太吻合”“基本吻合”和“非常吻合”,由于“不知道”不能代表吻合状况的等级且所占比例较低(1.82%),所以将选择该选项的毕业生剔除[17]。图2展示了2009-2019年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各年毕业生中认为自己的专业与兴趣非常吻合的学生占比逐年提高,专业与兴趣吻合程度随着毕业年份的推移呈现整体稳中有升的态势。同时,本文利用多元有序Logit回归模型研究发现,高校毕业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最高受教

育年限、母亲职业、学历层次、学科类别、学习成绩、学生干部身份、资格证书获得情况、奖学金获得情况、学校类型和学校地区等均为专业兴趣的显著影响因素

本文的控制变量包括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环境、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其中,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和民族;家庭背景包括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年收入、父母最高受教育年限、父亲或母亲职业是否为管理技术人员;人力资本包括学历层次、学科类别、学习成绩、政治面貌是否为党员、是否曾担任学生干部、是否拿过英语类、计算机类或职业类资格证书、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和是否有辅修/双学位;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类型和学校所在地区;求职状况包括期望起薪、求职费用和求职次数;就业状况包括就业地区、就业地点、就业单位性质、就业行业、职业类型、学用匹配程度和福利待遇。具体变量定义与说明见表1。

(三)模型设定

在分析专业兴趣对起薪的影响时,模型为如公式(2)所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除了控制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环境和毕业年份固定效应外,还控制了求职状况(Jobsearch)和就业状况(Jobstatus)。

如果专业兴趣对中介变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不加入中介变量时专业兴趣对因变量回归的估计系数显著,加入中介变量后中介变量的系数显著且与专业兴趣的影响方向一致,则说明专业兴趣会通过学习成绩或学用匹配间接影响就业质量。如果专业兴趣对中介变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当不加入中介变量时专业兴趣对因变量回归的估计系数显著,加入中介变量后中介变量的系数显著且与专业兴趣的影响方向相反,也说明专业兴趣会通过学习成绩或学用匹配间接影响就业质量。此时,如果加入中介变量后专业兴趣对因变量回归的估计系数的绝对值降低但依然显著,则表明学习成绩或学用匹配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若专业兴趣的系数不再显著,则中介变量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

最后,为了考察专业兴趣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随毕业年份的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公式(1)~(3)对2009-2019年各个毕业年度的毕业生进行分样本回归。


04

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一)基础回归结果

表2展示了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就业质量的客观衡量指标起薪和主观衡量指标就业满意度的回归结果;其中第(2)(3)列的回归只包括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第(1)列为Logit回归,第(2)列为OLS多元线性回归,第(3)列为有序Logit回归;第(1)列的控制变量不包括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结果表明,在控制毕业生的个人统计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学校环境等变量相同时,专业兴趣能显著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落实率,显著提升正规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但对起薪的影响不显著;即毕业生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越吻合,越有可能在毕业时有确定的去向,越有可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具体来说,所学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相去甚远、不太吻合和基本吻合的毕业生毕业落实的比率(毕业落实与未落实的概率之比)分别为所学专业与兴趣非常吻合的毕业生的60.4%、66.6%和83.5%(计算方式为e估计系数*100%),就业满意度选择较高一级的比率(选择与不选择较高一级的概率之比)分别是基准组毕业生的26.5%、30.7%和48.3%。这可能是因为对所学专业兴趣越浓厚的学生学习、参与活动、找实习或工作等的积极性越高,在本专业的表现越好,越有意愿也越有能力找到与自己专业更吻合、更合适、更满意的工作或获得继续升学深造的机会,而专业兴趣较低的毕业生可能较难找到与自己专业匹配、自己能够胜任、且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专业兴趣对起薪的影响可能存在两条作用方向相反的途径:一方面,专业兴趣高的毕业生比同专业中专业兴趣较低的毕业生更可能在就读期间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所以更可能找到高收入的工作;另一方面,学生选择与自身兴趣不符的专业可能是因为感兴趣的专业未来预期收入较低,但由于生活要求或家庭责任,需要或希望在毕业时进入更高薪的行业,所以在进入大学选择专业时为预期收入牺牲了兴趣,该类学生在毕业后也可能找到高起薪的工作。两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专业兴趣对起薪不存在显著影响。

(二)中介效应检验

表3是以高校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影响;第(1)列为有序Logit回归,第(2)(3)列为Logit回归;控制变量不包括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由第(1)列的结果可知,在控制其他变量一致时,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学习成绩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观察第(2)(3)列的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否控制学习成绩,专业兴趣都能显著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落实率,控制学习成绩后估计系数的绝对值减小,且学习成绩本身也能显著提升毕业落实率。因此,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专业兴趣可以通过成绩这一渠道影响毕业落实。专业兴趣越高的毕业生学习成绩越好,学习成绩越好的毕业生也越容易被公司或学校录用或录取,从而有确定的去向。另外,基于同样的中介效应研究方法,发现学习成绩对专业兴趣影响起薪和就业满意度不存在中介效应,限于篇幅文中未展示相应回归结果。

表4是以正规就业的毕业生所确定工作的学用匹配程度作为中介变量,考察专业兴趣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本表的回归只包括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均为有序Logit回归。由第(1)列估计结果可知,在保证其他变量一致时,专业兴趣会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工作学用匹配程度。观察第(2)(3)列的结果可以发现,控制学用匹配程度前后,专业兴趣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控制学用匹配程度后影响程度在数值上明显降低,学用匹配自身对就业满意度也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毕业生的工作学用匹配程度在专业兴趣正向促进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即专业兴趣不仅可以直接提升就业满意度,也会通过提高工作的学用匹配程度间接促进就业满意度的提升。专业兴趣越浓厚的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学用匹配程度越高或更容易找到与所学专业更加对口的工作,同时工作与所学专业越对口,其对工作的满意度越高。此外,基于中介效应研究方法发现学用匹配程度在专业兴趣影响起薪中不存在中介效应,限于篇幅文中未展示相应回归结果。

(三)时间趋势变化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各高校转专业自由度也逐步扩大,专业兴趣在学生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表5中Panel A、B和C分别展示了分年度的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起薪和工作满意度影响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近十年专业兴趣对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落实率始终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从数值上看,影响程度在2015-2019年间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对每届高校毕业生来说,专业兴趣越吻合,均越有可能落实毕业去向,且近5年该影响的重要程度日益提升。专业兴趣对正规就业毕业生的起薪影响基本不显著且方向不一,只在2013年和2017年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专业兴趣在不同年份对起薪的影响不太稳定,但只有影响为正时才显著,所以大概率会促进起薪的增加。专业兴趣会显著提升每一届正规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影响程度存在随年度小幅波动变化的趋势,这可以进一步佐证专业兴趣对提升就业满意度的积极作用和重要性。


05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2009-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我国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学习成绩和学用匹配在其中发挥的中介效应,分析了专业兴趣对就业质量影响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毕业生专业兴趣较稳定,且在2009-2019年间有小幅提升,毕业生的性别、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学校环境等都是专业兴趣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会显著提升毕业落实率,对正规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对起薪没有显著影响;学习成绩在专业兴趣影响毕业生毕业落实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工作的学用匹配程度在专业兴趣影响正规就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第三,近十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毕业落实始终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近5所有高校毕业生,控制变量包括毕业生的个人统计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和学校环境,不包括求职状况和就业状况。Panel B和C的回归只包括分年度的正规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控制变量包括毕业生的个人统计学基本特征、家庭背景、人力资本、求职状况、学校环境和就业状况。

以上结论说明,专业兴趣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存在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随着专业兴趣程度的提高,高校毕业生的毕业落实率和就业满意度显著提升。因此,家长如何帮助学生尽早开始生涯规划教育、学生如何进行专业选择、专业选择制度如何设置最能保证学生选到感兴趣的专业、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等问题都显得更加迫切。基于本文的分析和结论,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学生家长应尽可能地帮助子女了解高校的各个专业,尽早帮其开展生涯规划、确定专业意向和志向、有目标地培养专业兴趣。基础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校也应当多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类的活动,如邀请专业的生涯规划师开展讲座、任课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未来计划等,帮助学生提前接触和体验不同的专业和职业,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生涯规划类培训机构和教师则应该发展自身能力,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供更便捷、低价、优质、可靠的生涯规划服务。

第二,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可以更关注自己的兴趣,而非依成绩选择“最好”专业。在当今劳动力市场上,企业和雇主更看重雇员的能力,大部分岗位对专业的限制越来越宽松,基本不存在某个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无业可就的情况。所以学生应该相信兴趣是最佳的动力,对所学专业有足够兴趣时,就会更主动地努力学习并培养多方面能力,在毕业时也会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就业胜任力。家长也应该在子女选专业时给予子女更多的自由,不让功利因素左右学生,让学生能够做出顺应兴趣和本心的选择。

第三,专业录取方式和入学后选专业均会影响本科生的专业兴趣。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始实行大类招生,有些学院在大二下学期才确定学生的具体细分专业,有的学院甚至在本科阶段不分专业。不少高校也开始筹备各类通识教育学院,该类学院的学生入学后再选专业,且跨专业、转专业学习自由度较高。此外,各高校对转专业的限制也逐步放宽,学部内自由转专业等制度有助于学生进入更符合自身兴趣的专业学习。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应当考虑如何设置专业选择的制度以帮助学生顺利选择与兴趣相符的专业。

第四,专业兴趣是会改变的且可以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的,所以高校应当考虑如何在新生入学后组织相关指导活动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如何设置学生的培养方案帮助学生提升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如何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所学专业从而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①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未在文中展示“高校毕业生专业兴趣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t回归结果”,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徐琳,唐晨,钱静,等. 大学生专业兴趣度与转专业倾向及行为的关系[J]. 心理研究,2011,4(3):72-76.

 [2]刘连龙,徐丹,何山. 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及对策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16-120.

 [3]张进明,孔锦,陈同扬,等. 大学生专业兴趣调查研究——以南京工业大学低年级大学生为例[J]. 高校教育管理,2014,8(4):109-114.

 [4]张莉莉,甄红慧. 理工科女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困境及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5):73-78.

 [5]潘颖秋. 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形成机制:专业选择、社会支持和学业投入的长期影响[J]. 心理学报,2017,49(12):1513-1523.

 [6]岳昌君,夏洁,邱文琪. 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4):1-17.

 [7]关丹丹,张厚粲. 大学生“兴趣-专业”适配程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09,24(5):32-37.

 [8]郝登峰. 关于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反思——基于大学毕业生专业兴趣对就业起薪影响的实证研究[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5):95-97.

 [9]张志乔. 高职学生专业认同度与就业满意度关系探讨[J]. 中国高教研究,2012(6):98-101.

[10]李红玉,何一粟. 学习动力[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153,156.

[11]朱贤智. 心理学大辞典[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92.

[12]KRAPP A. Structural and dynamic aspects of interest development: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from an ontogenetic perspective[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2, 12(4):383-409.

[13]HOLLAND J L.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a theory of vocational personalities and work environments[J].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1995(1):153-154.

[14]SMART J C, FELDMAN K A, ETHINGTON C A. Academic disciplines:Holland’s theory and th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faculty[M]. Nashville: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2000:49.

[15]马莉萍,朱红,文东茅. 入学后选专业有助于提高本科生的专业兴趣吗——基于配对抽样和固定效应的实证研究[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2):131-144.

[16]LEPPEL K. The impact of major on college persistence among freshmen[J]. Higher education, 2001, 41(3):327-342.

[17]刘霄,蒋承. 专业录取方式与大学生专业兴趣的发展——基于本科四年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J]. 复旦教育论坛,2018,16(5):53-60.

[18]刘霄,蒋承. 大学生的专业兴趣可以培养吗——基于本科四年发展数据的动态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7,37(19):33-39.

[19]HIDI S, RENNINGER K A. The four-phase model of interest development[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6, 41(2):111-127.

[20]KIM T, SCHALLERT D L. Mediating effects of teacher enthusiasm and peer enthusiasm on students’ interest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J].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014, 39(2):134-144.

[21]娄延常. 大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湖北省大学生学情调查的启示[J]. 复旦教育论坛, 2004(2):68-71.

[22]SANSONE C, WEIR C, HARPSTER L, et al. Once a boring task always a boring task?Interest as a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2, 63(3):379.

[23]何旭明,陈向明. 学生的学习投入对学习兴趣的影响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2008(3):46-51.

[24]SCHULTZ T W.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61:1-17.

[25]闵维方,丁小浩,文东茅,等. 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6(1):31-38.

[26]岳昌君,杨中超.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1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12,33(4):35-44.

[27]ALLEN J, ROBBINS S. Effects of interest–major congruence, motivation,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n timely degree attainment.[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10, 57(1):23.

[28]ALLEN J, ROBBINS S. Prediction of college major persistence Bbased on vocational interests, academic preparation, and first-year academic performance[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08, 49(1):62-79.

[29]TRACEY T J, ROBBINS S B. The interest–major congruence and college success rel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6, 69(1):64-89.

[30]高山川,孙时进. 大学生的基本兴趣及其与专业承诺的关系[J]. 心理学探新,2014,34(5):463-467.

[31]赵兰兰,汪玲. 学习兴趣研究综述[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7-112.

[32]BECKER G S. 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M]. New York:Nation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75:16-37.

[33]WILLIAMSON O E.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 New York:Free Press, 1985:54-60.

[34]朱红,郭胜军,彭程. 理科大学生职业志趣的实证分析[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6,14(4):155-174.

[35]于洪霞,丁小浩.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结构匹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1(8):33-36.

[36]钟秋明,刘克利. 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影响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J]. 高教探索,2015(3):107-113.

[37]杨金莲,张俊涛. 基于能力倾向的人职匹配理论[J]. 中国成人教育,2012(13):52-53.

[38]徐晓雯,岳昌君,许锐. 高校毕业生学用匹配状况的影响因素及起薪效应[J]. 教育学术月刊,2018(6):3-10.

[39]周丽萍,马莉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匹配与工资起薪的关系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6(4):82-88.

[40]邓峰,孙百才. 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变动趋势研究:2003-2011[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32-138.

[41]岳昌君,张恺. 高校毕业生求职结果及起薪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3年全国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 教育研究,2014,35(11):72-83.

[42]温忠麟,叶宝娟.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5):731-745.

往期 · 推荐

钱 佳, 郝以谱, 李 豪 | 留守会导致同伴关系疏离吗?——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 莉 | 同伴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异质性影响 ——基于CEPS数据的实证研究
贾 伟, 邓建中, 蔡其勇 | 新时代我国实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内在价值、政策沿革及发展经验张辉蓉,毋靖雨,刘 燚,宋乃庆 | 城乡基础教育的“数字鸿沟”:表征、成因与消弭之策——基于线上教学的实证调查研究
陈启斐, 王双徐 | 义务教育均等化与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两基”计划的研究
张 倩,林映贞 |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如何影响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基于264个地级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目录|《教育与经济》2021年第4期万怡 | 乡村中青年教师流动的场域、惯习、资本作用机制研究张存禄,马莉萍,陈晓宇 | 贫困生资助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校园卡消费大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的研究
张敬威,于 伟 | 从“经济人”走向“教育人”——论“教育人”的实践逻辑

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