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衡量方法的有效性测试: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库连载(六)

项目组 国关新青年 2021-01-20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数据库

导言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国国际关系学界的理论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并取得了一些理论创建成果。定量数据是国际关系定量分析的先决条件,由于缺乏中国对外关系的量化的数据,学者们在研究中国对外关系时难以进行深入的定量分析。

为弥补这一缺陷,以阎学通教授为首的清华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1950-2017年中国与美、日、俄、英、法、德、印七个大国的外交事件进行编辑整理,然后将双边关系量化,编辑成数据库。

本数据库可帮助研究人员更详细地了解中外关系中的历史事件,更清楚地观察的中外关系的程度变化,从而进行定量分析和把握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同时还有助于对双边关系的未来发展做出更准确的预测。

目前本数据库已经上网,并将不断更新。欢迎学者们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01

使用方法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可查看相关内容):

双边关系分值的等级 

如何使用图形

如何使用分值表

定量衡量的等级概念

双边关系衡量方法


02

衡量方法的有效性测试

   一、对初始值(上月分值)计算方法有效性的检验    

如前所述,在衡量两国关系的当前分值的时候,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初始值无穷逆推。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对过去某个时间的双边关系做多个任意赋值,然后从这些不 同初始分值点出发计算当前分值,经连续时间的统计计算,观察它们各自结果之间有多大 差别。

如果差别依旧,则说明这种计算初始值的方法无法解决初始值不准确的问题,如果汇集于一点,则说明使用这种计算方法可以矫正初始值赋值不准确的问题。

为此,我们做 了如下检验,对 1980 年 1 月的中美关系做多个显著不同的赋值,让它们从不同的初始值出发,运用同样的事件数据计算中美关系分值的变化,其结果得到如下的演化图:


图 9-4 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从不同分值起点出发的中美关系的每月分值呈现向狭窄范围汇聚的趋势,随着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它们汇聚到同一个点。

另外,运用数学方法,我们也能证明初始值不影响双边关系分值的未来发展。19特别是,对于极端的情况(即双边关系从 9 或-9 开始变化),数据也能够较快地收敛,这意味着使用本文设计的双边关系衡量方法,即使对过去两国关系初始值的赋值有误差,也能将当前双边关系分值水平纠正到与双 边关系实际情况相符的点上来。


由于这种计算方法对初始值的统计是以以往若干年的“事件 流”为基础的,因此较长时期的连续统计计算结果,实际上是对“事件流”的浓缩反映,从 而能消除较早初始值的误差,保证当前初值(上月分值)的准确性。

由此也说明这种计算方法是合理的和有效的。客观上,双边关系初始值的确立是以国际关系的常识为基础的,因此其差距不会特别大,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收敛到客观实际情况。

由于 1949 年 10 月是中国 政权更迭的年头,因此本书1950 年 1 月的双边关系分值是由专家讨论后主观给定,这一分 值与事实可能有出入,但不会很大,而且我们的计算方法能较快地纠正这一误差。

 


二、对衡量方法总体效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的检验

为了检验这一双边关系衡量方法是否可以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我们需要用经验事实作依据进行检验。

为此,我们让两个不同的双边关系从相同的初始值出发,然后进行连续 的统计计算,观察两个双边关系的不同“事件流”是否能够使它们产生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是否与我们所了解的客观历史事实相一致。

如果与客观历史事实一致,则说明这套双边 关系定量衡量方法是有效的,否则是无效的。 我们以中美关系和中俄关系为例进行检验。

为不失一般性,我们设这两个双边关系的 1980 年 1 月的初始点分值都为 0。然后,根据前述衡量流程对这两个双边关系的分值进行 逐月统计计算,得到如下演化图。

图 10-5


从图 9-5 中我们可以看到,1980 年 1 月中美关系和中俄(苏)关系从相同的初始值出 发,但它们的演进路线很快就分岔了。

历史经验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美关系明显好 于中苏关系,中苏关系到 1985 年后出了改善的趋势。在 90 年代,中俄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中美关系则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且摩擦较多。

图 9-5 显示,同一初始值出发的两 条曲线在发展趋势上的差异基本上与我们对这一时期中俄(苏)关系和中美关系的历史经 验相一致。


中俄关系曲线的平滑和中美关系的曲折,也符合这一时段中俄(苏)关系与 美关系的实际历史特征。这说明用“事件流”定量衡量双边关系是可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的。    

从图 9-4 和图 9-5 所显示的检验结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初始值的位置离当前值 位置越远,则当前分值的误差越小。

这表明,用这种衡量方法得到的双边关系当前值,能 较多地包括双边关系中的新近事件信息,能较充分地反映当前双边关系的实际状态。这对衡量当前双边关系来讲,是一种很好的性质


三、对双边关系轻微变化的敏感性检验    

这一衡量方法对双边关系的敏感性高于人的主观感觉。有时候,双边关系的变化是轻微的,人们主观上不易察觉到这些变化。

当双边关系的这种轻微变化向同一个方向积累了 较长时间后,人们才能意识到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

如果使用我们设计的衡量方法,能在人们意识到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之前描绘出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则表明这种方法对双边 关系变化的敏感性强于人们的主观感觉。    

我们近几年对中日关系变化的衡量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下图是根据本文所述的衡量方 法得到的 2000-2005 年中日关系的走势

 从图10-6 中可以看出,在 2003 年,中日关系虽然总体下降,但中间还有若干小的起 伏;2004 年以后,中日关系开始了一路下滑的过程。我

国学界和媒体是到了2005 年才普遍 意识到中日关系出现了下滑趋势。而我们在 2004 年就根据双边关系衡量的结果,撰文指出 中日关系出现了下滑趋势。

我们的判断在当时还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因为当时的中日关系 中的一些问题没有像后来那样集中地表现出来,给人们主观感受的冲击不够大。

我们当时 就公布了衡量结果,并据此判断中日关系的下滑势头。这在当时有一定的风险。

事实上, 如果我们当时不做定量衡量,也难以在 2004 年较早地意识到中日关系的下滑趋势。这个事 例客观性很强,它表明本书设计的定量衡量方法是能够较敏锐地捕捉双边关系微弱变化的。
     上述几点表明,用这一衡量方法得到的结果与经验事实基本吻合。这并非偶然和巧合, 而是表明这一衡量方法基本上是有效的。    


三、对双边关系轻微变化的敏感性检验    

这一衡量方法对双边关系的敏感性高于人的主观感觉。有时候,双边关系的变化是轻微的,人们主观上不易察觉到这些变化。

当双边关系的这种轻微变化向同一个方向积累了 较长时间后,人们才能意识到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

如果使用我们设计的衡量方法,能在人们意识到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之前描绘出双边关系的变化方向,则表明这种方法对双边 关系变化的敏感性强于人们的主观感觉。    

我们近几年对中日关系变化的衡量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下图是根据本文所述的衡量方法得到的 2000-2005 年中日关系的走势。


03

对一些基本问题说明(略)

详见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官方网站:

http://www.imir.tsinghua.edu.cn/publish/iis/7522/2012/20120522140122561915769/20120522140122561915769_.html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