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期荐读 | 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

Photo by Andreea Popa on Unsplash.          


王世伟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上海,200235)


[摘要]

[目的/意义]通过对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命题的深化分析研究,试图对这一命题所涉略的概念理解、价值追求以及后全面小康社会等维度进行解析。[研究设计/方法]设计了三个向度的分析研究,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顺势而为的演化进程、应秉持“向善至善”的价值追求、为“后全面小康”谋篇布局,并基于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的最近进展进行了论述。[结论/发现]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赋予图书馆生长有机体以全新的生命活力,开创数智化服务的新时代;应秉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和智能向善的价值追求;在后全面小康阶段,应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图书馆学教育改革。[创新/价值]对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进行多层次的解析,对图书馆领域智能科技向善至善提出了初步构想,对人工智能在后全面小康阶段的谋篇布局提出了创新思路。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图书馆更新 图书馆服务创新 智能伦理 后全面小康 图书馆学教育改革

2017年至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均提到了“人工智能”,要求加快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与转化(2017),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2018),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2019)。随着“智能+”的提出,人工智能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得到了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推进。笔者曾在2019年初提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命题[1],如今这一命题更是凸现在图书馆业界面前,其中所涉略到的诸多问题,需要我们思环境之变,虑发展之本,探创新之策,求便民之道,结合实际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1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顺势而为的演化进程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牵涉到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动能和发展举措,需要对这一发展战略进行较为深入的认知。


1.1 如何理解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一种创新,它与图书馆其他创新的不同点在于,这一创新将开创图书馆人机协同、自主操控、群智开放、跨界融合、共创分享、深度覆盖的人工智能新时代,将赋予图书馆生长有机体以全新的生命力。作为图书馆新一轮变革的远见智慧,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顺势而为并积极主动的图书馆创新,是当代图书馆人洞见未来趋势、把握发展机遇窗口期、拥抱智能时代的进取战略。人工智能对图书馆带来的无限创新空间与巨大发展潜能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所认同,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正在搭上人工智能的快车,人工智能正从个别图书馆的实验试水趋向图书馆全行业的关注应用,在应用演进和实践提速的牵引下,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正逐步迈向整体布局的发展新阶段,图书馆的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可及性正呼之欲出,“让人工智能无处不在”正在从量的积累走向质的提升,正在为图书馆全面赋能。

首先,我们这里讨论的图书馆更新是对图书馆原有基础设施、空间环境、管理架构和服务流程的更化和更变,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图书馆迈向未来更高质量发展的演化与革新。这种更化和更变将对原有服务生态带来改变和重塑,将构建起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将使图书馆原有的服务空间转型为可呼吸移动的智能空间、整体式和沉浸式的体验空间,为读者营造创意式阅读的人性化氛围;将带来图书馆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为读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云端服务内容,为万物互联的图书馆服务配上“千里眼”与“顺风耳”,减少服务管理盲区,为当代图书馆服务治理的自我进化提供可能;将使图书馆管理在基于图书馆大脑的基础上实现对服务数据的解构、拼接、组装、研读,使全馆在线信息共享,智能实时监测,一体统筹协调、综合施策以及细部设计,即时给出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意见。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类精细化、精准化、精致化的管理和服务更新必将推动图书馆进一步走上品质发展和效能提升之路。

其次,图书馆更新也是一种更换和更置,将对原有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等进行更换和更易,有的要进行调换和替代,以突破原来服务方式路径的天花板,开辟新的个性化、精准化、自主化、便捷化的服务路径。如用人工智能手机书刊借还替代原有的人工书刊借还和固定自助借还机的服务;用双向多向的智能镜更置原有单向的智能屏;图书馆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将更换为智能化设备,包括嵌入芯片和硬件并能匹配未来5G信息环境和全新网络的要求,成为图书馆智能服务链上实时在线的智能节点;用新发明的积木机器人丰富图书馆的少年儿童服务内容。还有的甚或要更置和更迭,如在图书馆中设立人工智能服务中心,用各类机器人咨询馆员、智能运输车、智能助残服务等更换更置原有服务岗位等。

第三,图书馆更新还是一种更定与更移,将实现人工智能的创新成果在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中的转移转化。对原有的图书馆服务标准要进行改订修订,甚或进行更立,如以往图书馆服务标准中对“工作日”的设定,将随着人工智能带来的跨时空服务而更移淡出,机器人参考馆员将全年无休在线上岗服务;又如人工智能服务伦理、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保护等也需要由新的管理规范进行更立。


1.2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不是“互联网+”

升级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代表着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维度,将综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以往互联网“互联”的基础上实现万物互联基础上的“万物智能”。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通过图书馆大脑形成服务的即时响应和服务资源的精准匹配,使所有的服务空间具有了较之以往互联网更强的数据驱动、感知反馈、人机协同、分析预测等能力,从而为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数智化”的新范式。基于业务驱动和应用驱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全息场景,无论是沉浸体验还是信息捕捉,人工智能正在实现服务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形成基于数据驱动的服务生态体系,使图书馆服务技术更自动化,服务路径更多样化,服务数据更智能化,服务资源更共享化,服务管理更智敏化。

不断升温的5G时代人工智能突破了图书馆服务中原有的信息交互的电话、短信、邮件、视频等的局限,使图书馆的阅读学习空间数据化,正在形成并实现一种新的人、车、路、网、端、云的大融合,从而实现万物互联的数智化。在图书馆更新的演化进程中,机器智能将逐渐成为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标配,智连万物将形成全新的图书馆神经和静动脉系统并深入服务管理流程的微细血管,通过搭载先进的通信技术,图书馆的阅读室、咨询台等就不再是一个个的单独服务节点,将能承担并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职责,体现出图书馆服务更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未来5G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大脑,图书馆服务将实现服务资源的高度协同感知、视声多频融合、即时调度组配、个性智能分发、完全自动提供和远程遥控管理。图书馆所有的文献、人员和物品都将互联互通,从而引发图书馆全方位的变革,这样爆发出来的服务效能将是原来“互联网+”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原来数字图书馆建设所无法企及的。如果说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曾经重塑了图书馆,那么智能技术和5G环境将凭借更强的网络连接能力和感知智能,通过极快速率、极大连接、极低时延、极低功耗、极大覆盖的特点,重新定义图书馆服务。


1.3 要克服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的急躁

情绪冷漠态度

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既要克服图书馆更新中的急躁情绪,也要克服冷漠态度。需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不是对图书馆原有服务架构全部推倒重来,而是一种创新重塑,不能心血来潮不顾客观条件地一哄而上。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提升,是一种内外协同共推的创意与创造,也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提质增效演化进程。由于中国图书馆事业存在着地区和城乡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和同一城市中的各个馆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城市以及各个图书馆原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也各不相同。因此,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需要因地制宜、因城制宜、因馆制宜。

同时,人工智能正在从理论研究与实验试点走向更为全面的实际应用,所有的方面都在不断升级,人工智能已经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来到图书馆员和读者的身边。如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图书馆历史文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案和新手段,甚至作为古籍鉴定和古文字识别的助手。这些新技术不仅展现了文化之美,提高了保护质量,提供了保护的新方法,也让传统文化走近了读者。因此,要克服对于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采取冷眼旁观或守株待兔的态度。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具有代表性的新技术,通过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使智能技术形成对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的深度融合和泛化浸润,图书馆对此必须顺势而为,按下快进键并跑出加速度;如以冷漠旁观的态度视之,无疑将被大浪淘沙或趋于边缘化。

2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应秉持“向善至善”的价值追求

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要体现“术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始终秉持智能科技“向善至善”的价值追求,使人工智能在更新图书馆中更有温度,更具价值追求,更具可持续发展力。我们这里讨论的智能科技“向善至善”应注重三个向度。


2.1 以人为本的向度

以人为本的“人”,既包括图书馆员,也包括广大读者。人工智能将引发图书馆的业务重塑和服务重塑,这需要通过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来提升图书馆员的智能素养和服务品质,在传统图书馆服务技能的基础上,实施“人工智能+X”馆员培养模式,练就人工智能服务读者的新十八般武艺,通过人机耦合来破解服务中的难点堵点,在人机融合的进程中不断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服务新需要。从以人为本的读者视角出发,一方面要提升广大读者适应人工智能的服务新环境,熟悉人工智能的服务新流程,把握人工智能知识获取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并在被服务中以及图书馆提供的智能科普中不断提升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另一方面,青年和少年儿童读者作为在新一代信息环境中成长的网络原住民,正在成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动力人群,正在促使图书馆走上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之路,这就更需要加快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的步伐,让图书馆成为广大读者有所期盼和有所满足的公共文化空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人为本与智能驱动并不矛盾,不能将两者对立起来。在当下,图书馆不能深刻认识智能驱动的重要机遇,不能与人工智能同频共振,就难以提升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以人为本就成了仅仅是挂在口中、写在纸上的空洞的口号。以日读者流量经常性超万的广州图书馆、上海浦东新区图书馆、山西太原市图书馆为例,在这些公共图书馆新馆落成之前和落成之后,读者流量形成了低谷和高峰的截然不同的发展场景,这与这些馆的物理新空间的提供和服务管理的软件提升紧密相联。上海图书馆于2019年4月首创的“手机扫码借阅”,50万册图书外借不用排队,尽管技术上尚需完善,但已被看作是图书馆外借史上又一次革命,这一服务方式的创新也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2]。在人工智能进入应用元年的当下,没有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馆更新,将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对立起来,以人为本就成了脱离现实的价值说教。


2.2 服务至上的向度

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图书馆人不应被技术迭代冲淡为读者服务的理想。如果说在快速更新迭代的信息技术浪潮中,图书馆要注重把握大变局中未变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服务至上。

服务至上就是要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的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目的,其宗旨就是更高质量的服务追求,以人工智能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厚度、广度、深度和浓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让广大馆员和读者对更高质量图书馆服务的追求有了更多的应用场景和逐渐清晰的发展路线图。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使图书馆服务的车道变宽、车速变快、车型变多、车次变省、车况变好。图书馆服务中的数据实时监测感知、共时传递汇聚、分析评估研判、决策处理推送、全局综合保障等环节,都需要流量巨大的信息传输稳定支持。5G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使海量的读者和馆员间通信成为可能,为大规模的即时服务平台的管理和使用提供了支撑,这些都为图书馆服务更优创造了条件。

服务至上也要满足日益增长的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新要求。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快节奏使广大读者更加追求和喜好对短快便新服务模式和路径的追求,而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优势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同时,采用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适应了服务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文献信息+智能技术+阅读推广”的服务新模式已具雏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泛在化的快闪型“服务飞地”也有了先行先试的案例。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为读者带来阅读的新奇快感,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不能局限于此,还应着力于在人工智能技术上,把阅读推广活动的内容欣赏和价值追求放在主导位置。

服务至上还要破解读者服务中的堵点和难点。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不是显摆和花哨,而是要真正体现为读者提供更为精致、更为精准、更为便捷、更为个性、更为安全的服务。如何体现个性化读者服务的千差万别,基于图书馆服务大数据的分析挖掘将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智慧。通过海量服务数据的对比、分析和溯源,将最优服务与管理参数在大规模服务流程链中精准落地,图书馆将更为精准地达到吸引忠诚读者、挖掘潜在读者、唤醒流失读者,从而实现提高服务能级的目的。

在设计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路线图中,要特别注重将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便捷和效能覆盖至各读者群体的每一个读者,使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为读者带来更加包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图书馆服务。


2.3 智能伦理的向度

人工智能可以向善,也可以呈恶。在人工智能越来越类人性的当下,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图书馆更新也不能例外。因此,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向善至善”的发展方向需要进行导航。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应清醒地认识并分析研判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风险点,积极主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规避和预防,在智能向善的同时,防止智能呈恶。

智能伦理和“科技向善”理念正在引起国内的广泛关注。可知、可控、可用、可靠,被认为是理想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应符合的四个特征[3],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首次会议中即讨论了智能伦理命题,提出人工智能要对数据垄断、算法歧视、智能滥用、深度造假、数据下毒、隐私保护、伦理道德、不平等智能操作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等重点领域加强监测与研判[4]。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19年5月发布的关于《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中也提出要履行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对个人信息安全做出了较之以往更为具体的规定,如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种类、数量、频度、方式、范围等;个人信息保存地点、期限及到期后的处理方式,等等[5]。这些都是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需要秉持的价值理念和遵循规则。

智能伦理也正在成为人工智能发展中全球聚焦的重点。如2019年3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举办的“推动人性化人工智能全球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开幕致辞中认为,人工智能是人性的新前沿,必须确保人工智能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对教育、科技、卫生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关键性助力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一系列复杂的挑战,特别是在伦理、人权和安全方面。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安吉尔·古里亚认为,如果人工智能没有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和包容性,那么它就没有任何价值[6]。2019年4月8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人工智能道德准则,该准则提出了实现可信赖人工智能的7个要素,分别为:人力资源和监督;稳健性和安全性;隐私和数据治理;透明度;多元化、非歧视和公平性;社会和环境福祉;问责机制[7]。国际上在科技向善方面的最新进展,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的制度设计必须积极回应并破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伦理难题。如一些图书馆正在采用刷脸进馆与刷脸借阅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这确实能为读者带来快捷方便的体验,但也存在读者人脸数据泄漏的风险。而已经出现的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书法、绘画、音乐等作品,在读者服务过程中也会遇到知识产权的新问题。在图书馆机器人服务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机器人服务短板遭遇读者投诉应如何处置定夺也将摆上图书馆服务管理议程。可以预见,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出现一系列智能伦理的新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超前研究,在实践中积极地并有针对性地予以破解。

3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为“后全面小康”谋篇布局

当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发展任务完成后,“十四五”(2021—2025)期间中国图书馆如何发展?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举措如何谋划?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为我们提供了新阶段图书馆创新发展的重要思路与发展主线。全球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正在进入加速期,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聚焦点和汇聚点,成为人类信息文明进程中的新高峰和新机遇,空间融合、功能复合、云端聚合、跨界联合、机制竞合的特征越来越显现。人工智能也代表着图书馆新的服务力和发展方向,成为图书馆赋能未来的战略谋划和创新抓手,已经并将更大程度地引发图书馆的整体创新和突破,推动服务全流程向智能化加速跃升。中国具有庞大的注册读者和潜在读者数量,有数以百计的大中小城市和广大的农村,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应用具有广阔场景和发展空间,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图书馆所难以比拟的。人工智能将从服务力上影响图书馆的能级并引发图书馆新一轮的竞争与合作,人工智能超前布局和实践应用领先的图书馆可能成为后全面小康时期图书馆发展的引领者和主导者。中国图书馆界主动下好这步先手棋,很可能成为引领世界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实践。根据2019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在人工智能的研究论文数与企业数已居世界前列[8]。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应当为这样的发展趋势添砖加瓦。


3.1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推进人工智能与图

书馆更新

如果说人工智能是图书馆服务的助推器,那么图书馆服务则是人工智能的孵化器。令人可喜的是,在中国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进程中,亮点纷呈,涌现出不少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先导馆,展现了图书馆服务极富想象力的新形态、新模式和新路径。

从自上而下而言,中国图书馆行业已涌现出不少既大胆试验又精耕细作的实践案例。这里既有图书馆大脑的构建,也有图书馆咨询机器人的初步试水;既有服务大数据的一体化云端平台,也有生物识别的服务试验;既有跨时空泛在网的拓展,也有线上线下多媒体融合的服务整合……。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图书馆界自下而上的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向人们展现出更多精彩纷呈的创意图景,从而为后全面小康时期图书馆的创新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从自上而下而言,后全面小康阶段需要从国家层面着力推进人工智能系列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的深度融合和主题协同,创立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标杆图书馆,将各类图书馆更新不断落到实处;应当引导各地区和各省市图书馆结合各地和本馆的实际导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图书馆服务与管理效能,特别是发挥信息技术秉赋及基础条件较好的图书馆率先进行试点,为全国图书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同时从法律法规和机制上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创造更好的创新发展环境。

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上,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需要从设施基础、场景应用、模式创新、人力资源、服务价值、安全保障、绿色生态等多个维度,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智能+”溢出效应,在后全面小康阶段为图书馆转型升级进一步全面赋能。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变革,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快速迭代的发展进程,因此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中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持续创新的驱动力与活力源。


3.2 实现更高水平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在2020年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实现后,尽管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相比较,智能化的动力释放尚不充分,城乡和区域发展尚不平衡,均等化与包容性的发展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实现更高水平更深程度的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短板弱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老少边贫地区以及同城均等化等方面短板明显,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图书馆也有一些需要填补的服务空间,也有一些需要提升软硬件品质的图书馆。以人工智能而言,中国各地区和城乡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极不平衡,各图书馆的实际应用也有很大差异,存在“数字鸿沟”进一步演变为“智能鸿沟”的风险,需要加以规避。

后全面小康阶段的图书馆发展应更具包容性。5G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紧密融合将形成下一代的超级互联网,其前景是更高水平的万物智慧互联,这正是图书馆的新用武之地,将为图书馆的东中西部协同互动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图书馆服务进一步践行所秉持的公平、均等、包容的服务价值观。人工智能可以减少受教育障碍,实现管理流程自动化,分析学习模式并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成果[9]。就技术本身而言,它无法自己做出选择,也无法自动满足最需要它们的人。人类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以弥合个人、地区和国家之间持续存在的巨大技术鸿沟,使技术普惠大众和解决复杂棘手的发展问题。我们必须把握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之窗,争取在前沿技术的帮助下实现所有人的可持续发展[10]。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正是实现这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工具。因此,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进一步提升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密度,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普惠效应,让人工智能走近并走入每个馆员与读者,为每一个馆员和读者赋能。


3.3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推动图书馆学教

改革

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是对未来图书馆发展趋势的深入把握,也是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在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学正面临着新的建设、新的处境、新的空间[11]。

在机“智”趋向过人的环境下,人工智能正在对当前与未来的就业结构产生变化。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2019年4月向社会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这是自2015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首批新职业,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农业经理人、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几乎都与人工智能有关[12]。这种就业结构的变化也将波及图书馆。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将催生服务形态的升级,图书馆大脑将需要更多的数据分析人员,而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传统服务岗位的变迁也会衍生新的服务岗位,如图书馆人工智能服务设施的运维人员,书书相联、书人相联和人人相联的物联网的安装调试人员等。2019年3月,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建设资格[13]。不仅如此,从图书馆学教育的内容而言,也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变革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9年5月发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报告指出,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市场将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对学习方式、学习机会、学习质量、学生能力、教师发展等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为教育公平、教育决策、教育政策、隐私、伦理等提出新的挑战[14]。这对于未来图书馆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在图书馆学的教育中,需要克服以往缺乏为什么的追问和过于注重知识教育的偏差,避免将大量的课时局限在是什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综合思辨与数据处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协同创新能力以及对于环境不断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爱因斯坦曾对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只教人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却成不了一个人格完整的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获得切身的感受。学生必须对何为美以及何为道德上的善有敏锐的辨识力。”并认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均衡发展的人[15]。图书馆学教育应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这是后全面小康阶段以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图书馆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革命正在改变人类社会,我们必须洞察这一巨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图书馆创新发展中的头雁效应,积极布局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本者,读者为体,服务为本;道者,科技革命,智能为用。中国图书馆界需要“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顺应人工智能之巨变,开辟创新发展之未来,努力迈向人工智能友好型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本文原载于《图书情报知识》2019年第4期35-42页

版权归《图书情报知识》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制版编辑 | 姚志臻

当期荐读 2019年第4期 | 卷首语 垂教作程  斐然成章

当期荐读 2019年第4期 | 高山景行 文章华国———彭斐章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当期荐读 2019年第4期 | 彭斐章先生治学的哲学思维观管窥

当期荐读 2019年第4期 | 彭斐章图书馆学教育思想研究

当期荐读 2019年第4期 | 论彭斐章先生现代目录学思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