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评论

其他

钱晟 | 创意城市与缙绅化陷阱

专栏概念作者:钱晟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导读】当下,“创意城市”已然成为当代中国不少城市的发展方向。然而对这一舶来概念,国内学界鲜见理论剖析与批判。事实上,“创意城市”概念起源于西方,其实践早于中国,但也先行遭遇“缙绅化”的瓶颈。这一窘境折射出具有乐观色彩的“创意城市”概念亟须增补批判的维度。城市与创意绝非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城市变革在推动“创造性”普及的同时,也矛盾性地为精英阶层垄断提供了助益。这一颇具张力的关系在现代时期体现为雅俗之间的分立,在当代则表现为文化杂食与单食的对立。【关键词】创意城市
9月17日 上午 10:00
其他

朱恬骅 | 言语行为、文学书写与装置编程:城市漫步的三种模式

《书写还有未来吗?》[巴西]威廉·弗卢塞尔著,朱恬骅译东方出版中心,2024年5月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朱恬骅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德·塞杜通过与言语行为的类比,指出漫步建构了城市的意义,反抗将城市视为静态、僵化的“文本”。这引出如何保存和传递漫步中形成的意义的问题。罗兰·巴特认为,文本、话语、语言等都可以用作城市的隐喻,而文学书写构成了让漫步的意义生产得以延续的路径,构成了理解漫步的第二种模式。然而,当代技术状况正使包括文学书写在内的各种书写失去作用,遑论与城市漫步建立联系。弗卢塞尔的《书写还有未来吗?》比较了面向装置的编程和面向他者的书写,将编程同样视为意义的赋予,从而为理解城市漫步提供了第三种模式。当前的城市漫步更多体现了“被编程”的状况,应恢复城市作为装置的“可编程性”,以寻求主动的“装置编程”。【关键词】城市漫步
8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金方廷 | 网红街区的缙绅化:媒介时代城市景观的形塑与生产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金方廷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导读】社交媒体的广泛介入,使城市漫步(citywalk)成为在现实与媒介中同时展开的双重实践,依托参与式的地理媒介生产,可供漫步的网红街区被诱导着呈现为表皮主义的景观形塑,由此构造出城区缙绅化在媒介时代的新模式。【关键词】城市漫步缙绅化景观城市漫步(citywalk)是一项近来席卷全国各个城市的新型城市文化活动。这项活动的强势崛起,使人们关注到了城市空间的多样态文化潜能,城市漫步活动由此更成为解读当今“城市与人”关系的话题引线。城市漫步首先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人类“观看”城市的方法。城市漫游者拥有“个人化地占有城市、产生意义”并从中“确立自身的主体地位”的能力,这种因漫游而产生的观看方式,将视觉消费和商品消费同时作为“自我认同和城市认同的重要途径”。[1]79-84也有人认为,伴随着城市漫游活动出现的城市漫游者,是“青年亚文化在城市空间场域下所呈现的视觉形象”,城市同时影响了“亚文化青年观看世界”以及“大众观看青年亚文化的方式”。[2]之后,对漫步及观看行为的解读,进而过渡到对城市恋地情结的阐释。通过调查漫步者的体验与感受,有学者指出,即便城市漫步背后难免受制于“资本推流和过度营销”的影响,但漫步行为仍旧反映了人与城之间的新型互动,从中可以挖掘出“可沟通城市”意义上的“城市的心理、社会与文化功能”[3]。
8月24日 上午 10:01
其他

蒋原伦 | 从《吕氏春秋》到《淮南子》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同为一人领衔主持,众人合撰之著述,其分量和地位见仁见智,但它们的留存本身,标识出那个伟大时代的文人印记。《吕氏春秋》表面上系统严整,实际上是各种学说的杂烩,但是其在音乐和天人感应方面的表述,颇具独特的文献价值。《淮南子》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辅之以儒学,全书文采摇曳。相比《吕氏春秋》,《淮南子》对世事沧桑和政权的存亡兴衰也有更多深刻的思考。【关键词】《吕氏春秋》
7月29日 下午 5:01
其他

陈仪 | “魂魄”与“本体”:亚里士多德灵魂概念的传入与汉语词汇的形成

《弘明集》,僧祐编,刘立夫译,中华书局,2022年版专栏概念作者:陈仪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导读】现代汉语中的“灵魂”概念在明代前主要指“魂魄”或“神识”,今天所说的“灵魂”很大程度上还包含了明末传入的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诸多特点。但由于现代科学对于亚氏理论的颠覆,晚清以后的概念刨除了原本所包含的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部分,淡化了神学和宗教色彩,使得今天所使用的灵魂概念仅保留了其形而上学的部分。【关键词】灵魂
7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林云柯 |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精神”“意志”“灵魂”这样的“虚设”概念曾经在思想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如今却开始遭遇人文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主义视角的持续冲击,比如,最近频繁出现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灵魂”的讨论。仅就这个问题来说,它具有非常典型的维特根斯坦式的“nonsense”哲学问题风格。因为在相关研究中,既没有人以此为基础,更没有人以此为目标。
7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陈飞 | 融贯性的寻求——鲍桑葵对卢梭“普遍意志”概念的批判性阐释

专栏概念作者:陈飞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哲学系【导读】在卢梭的“普遍意志”概念中,个别意志会与普遍意志相悖,个人利益可以违背共同利益,因为履行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最终成为非正义的存在,长此以往将造成共同体的覆灭。英国观念论者鲍桑葵则用融贯性理论—有机整体国家观来阐释卢梭的普遍意志,认为普遍意志并非一种无法遏制的追求利益的冲动;相反,诉诸普遍意志是理性无法根除的冲动和需求,即使个别意志与普遍意志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但理性存在者由于具有趋向融贯性的理性冲动,仍然会将个别意志带向普遍意志、带向共同体,不同的个别意志需要纳入一个更加融贯完备的普遍意志中,才能保证自我完善的同时促进作为整体的共同体的完善。【关键词】鲍桑葵
7月1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精神范畴的概念有什么用

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精神”“意志”“灵魂”这样的“虚设”概念曾经在思想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如今却开始遭遇人文研究领域科学技术主义视角的持续冲击,比如,最近频繁出现的人工智能是否具有“灵魂”的讨论。仅就这个问题来说,它具有非常典型的维特根斯坦式的“nonsense”哲学问题风格。因为在相关研究中,既没有人以此为基础,更没有人以此为目标。
7月1日 上午 10:01
其他

蒋原伦 | 天下诸子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庄子·天下》篇开中国2000年学术批评之先河,将先秦诸子中主要门派的特点逐一勾勒,加以品评。这种格局恢宏、俯瞰各家的气度是此前上百年学术争鸣的结晶,也是因时因势而成。文章除了对墨家和道家等有所描述,还对当下人们不怎么熟知的宋钘、尹文子、彭蒙、田骈、慎到、惠施等的思想学说做了评述,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学术资料。【关键词】道术为天下裂
6月30日 上午 10:01
其他

陈军 | 卢梭获奖与学术竞赛

Rousseau,1712—1754.Bungay,Suffolk:W.W.Norton,1982:233.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03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曾永成
4月9日 上午 10:01
其他

曾永成 | 一种“在艺术中思考”的艺术学范式

《雅斯贝斯艺术家论研究》,孙秀昌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专栏读家有方作者:曾永成作者单位: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导读】
4月7日 上午 10:00
其他

蒋原伦|白马公孙龙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公孙龙的骑白马已经走到了现代逻辑学和语言学的边缘。特别是他的《指物论》已经领悟到人们对于现实和世界的认识,依赖于语言的命名,如再向前一步,或许就是人类的一大步。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以公孙龙等为代表的早期名家学者囿于名实关系的探讨,过于“苛察缴绕”,使后世文人望而却步,有些学人则视其为“诡辞”,致使中国的逻辑学和语言学研究两千年间止步不前。【关键词】白马非马
4月3日 下午 12:31
其他

韩智浅 | 手法创新与认识变革——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概念新探

effect)用于政治目标。”[3]“儿子”“孙子”“后代”的说法,形象地描述了布莱希特、罗兰·巴特、本雅明等人的理论思想与陌生化之间的源出关系。不过,这还没算上楚尔(Reuven
3月28日 上午 10:01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潘靖之 | Faktura:俄国建构主义前卫艺术中的物、制作与关系

York:Rizzoli,1990.[2]这种吸收被罗莎琳·克劳斯表述为“把关系从作品中剥离出来,使它们成为空间、光线和观众视野的功能”,参见KRAUSS,ROSALIND,The
3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陌生化”中的形式主义“逆熵”

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题为《为一个逆熵的未来》的演讲中,斯蒂格勒将“人类纪”称为一个“熵纪”。人类原有的知识被打散和自动化。而知识本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脱离自动化的能力,便是产生“逆熵”的能力:“知识作为一种动手制作的知识……我得找到一件事做,这样才不会崩溃,不会走向混沌。”[1]“形式主义”并不是脱离“内容”的抽象化分析,相反,正因为它事实地进入“动手制作”的过程,将作品视为有待实验的材料,“文艺知识”才得以在社会历史知识之外保留了一席之地。伴随着社会学与史料研究范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文艺作品的“内部分析”或“形式分析”逐渐式微。如果将“熵”的这组顺逆逻辑运用到文艺研究上,前者似乎对应了一种“熵增”式的研究,在文本自身萎缩的同时,外部限制条件持续增殖和膨胀。越是想据此锚定作品的意义,就越是使作品自身变得不可控,而“形式主义”则相对地显现为一种“逆熵”的可能。“文艺知识”即当下“动手制作的知识”,它实际上要比查阅性地投入历史要更具有劳动性,并拒绝自身的“功能化”。正如格罗伊斯所说,法国大革命之后的艺术就是一种使现状“去功能化”的艺术,这种技术即以俄国形式主义为代表的“还原”“零手法”“陌生化”。[2]这些技术避免当下仅仅成为过去与未来连接的“功能项”,并以此展示于当下确切地建构未来的可能。也因此,这些技术曾长期被作为文艺理论的基础而教授,本期的两位作者将带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基础。注释:[1][法]贝尔纳·斯蒂格勒.为一个逆熵的未来[J].陆兴华译.新美术,2015,36(6):54.[2][德]鲍里斯·格罗伊斯.流动不居[M].赫塔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23:48.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4年03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林云柯
3月26日 上午 10:01
其他

李松 张小月 | 当代美国东亚史研究的主题、特征与反思:以费正清奖为中心(上)

Association)主席,1969年费正清奖项成立。费正清是美国汉学向中国学分化演进的引领者,也是美国中国学奠基者与哈佛大学中国学学科建设的创始者,他与学界同仁推动中国学(Chinese
3月7日 上午 10:00
其他

林云柯 | 纸的两种用法

《褶子》,[法]吉尔·德勒兹著,杨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德勒兹在《褶子》引述过一段莱布尼茨对物质样式的论述,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随后,德勒兹用了一个颇有童趣的日语词“Origami”即折纸来具象化上述物质样式。这提示了一种虽然极其日常,却又在理论论述中常常被遗忘的“纸”的用法寓意。理论概念及其应用,往往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一种平整平面上的书写,传统的概念分析总是试图将概念还原为那个最“平白”的纸,似乎只有这样,其上的应用书写才不会偏移,甚至所有的理论应用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概念的“平白”性。德勒兹提示我们,如果一个“基础”确实在有效的行动反馈中在场,那么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己物质形态的变化反馈我们的行动。
2月3日 上午 10:01
其他

周厚翼 | “行动—影像”与好莱坞类型电影

Forme,ASA)将“行动—影像”粗略分为两类,目的则是构建他在导言里所畅想的一种全新的“影像分类学”,并通过这一分类学重新发现影像的本体。德勒兹从法国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2月3日 上午 10:01
其他

林云柯 | 纸的两种用法

《褶子》,[法]吉尔·德勒兹著,杨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9月专栏概念作者: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德勒兹在《褶子》引述过一段莱布尼茨对物质样式的论述,连续体的分割不应当被看成沙子分离为颗粒,而应被视为一页纸或一件上衣被分割为褶子。随后,德勒兹用了一个颇有童趣的日语词“Origami”即折纸来具象化上述物质样式。这提示了一种虽然极其日常,却又在理论论述中常常被遗忘的“纸”的用法寓意。理论概念及其应用,往往被自然而然地设想为一种平整平面上的书写,传统的概念分析总是试图将概念还原为那个最“平白”的纸,似乎只有这样,其上的应用书写才不会偏移,甚至所有的理论应用也不过是为了反证概念的“平白”性。德勒兹提示我们,如果一个“基础”确实在有效的行动反馈中在场,那么是因为它能够通过自己物质形态的变化反馈我们的行动。
2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胡可欣 | 知觉是一种“非观察性”的自我知识吗?——读安斯康姆《意图》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感官知觉与非观察性自我知识的关键区别:感官知觉在使人对自己的行动产生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非观察性自我知识的核心则在于,行动者的自我意识在达成意图行动中所起到的心理因果作用。
2月2日 上午 10:00
其他

蒋原伦 | 儒门论管子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儒门后生对管仲的评价并不一致,孟子和荀子代表了不同的两个方向,这涉及对“仁”的阐释:仁是理想的大旗,还是现实环境中的可行的选择?正是从齐国的具体情形出发,管仲以其富国强民的经济学思想治国,襄助桓公能够“不以兵车”达成“九合诸侯”的霸主地位。【关键词】一匡天下
2月1日 上午 10:00
其他

李洋 |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居间性到艺术的边界本体论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周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专栏特约书评人作者:李洋作者单位: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导读】近十年来,艺术史的全球化转向与中国艺术学科的建制争论是艺术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背景,其实二者在内在是彼此相关的,艺术史写作方法的变革昭示着新的艺术观念的诞生,周宪教授的《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展现了他围绕这两个话题的集中思考。【关键词】艺术学
1月28日 上午 10:00
其他

新刊速递:《中国图书评论》2024.1

年度评论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1月25日 上午 10:00
其他

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总目录

智能时代理解负责任创新的新思路——读“负责任创新”译丛/114感谢支持,欢迎继续订阅2024年《中国图书评论》。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2月31日
其他

赵文 | 《黑格尔或斯宾诺莎》:皮埃尔·马舍雷的跨越性批判

negatio),黑格尔在《哲学全书》第91节附释中、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都确定地把这个提法归之于斯宾诺莎,但这恰恰是对斯宾诺莎所说的“‘这种’决定就是否定”(determinatio
2023年12月30日
其他

李健 | 异域之境:海外华人学者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的意义——评《百年海外华人学者的中国文艺理论建构》

年度评论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阎伟萍 朱春艳 | 智能时代理解负责任创新的新思路——读“负责任创新”译丛

科技伦理治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实践困境与技术灾难及技术滥用的时代背景,“负责任创新”成为21世纪国际上科技创新和科技伦理的基本共识。“负责任创新”又称“负责任研究与创新”(Responsible
2023年12月29日
其他

刘衍泽 | 电子游戏艺术的“中国风”与“中国化”

专栏思想文化作者:刘衍泽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导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电子游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作为“第九艺术”,电子游戏的“中国风”和“中国化”分别代表了中国电子游戏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呈现出的风格属性。电子游戏的“中国风”是指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电子游戏走出国门,对海外的电子游戏产生影响的特性。电子游戏的“中国化”是指海外游戏走进国内,并被国内玩家转化接受,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游戏模式。电子游戏促进了全球文化交流,展示了文化的融合和共享。中国电子游戏艺术在国际交流情境下的“中国风”与“中国化”,也是解决其如何更好地“走出去”“请进来”“走下去”的问题。国际交流,文化互鉴,我们需要国产游戏在全球化时代坚守和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关键词】电子游戏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王曦 |《作为互动的艺术》:比较视野下艺术社会学的新路标

霍华德·S.贝克尔专栏学术书评作者:王曦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导读】《作为互动的艺术》聚焦美国学者霍华德·S.贝克尔“化艺术为社会”的艺术社会学新范式,回应新世纪之交国内外艺术界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境遇。其艺术社会学新范式,不仅着意回应传统美学惯例与艺术定义在全球艺术市场中的失效境遇,更折返回中国语境,反思西方美学话语与艺术学范式在释读中国本土艺术实践时的失语局面,从而为中国艺术社会学自主的学科体系建构奠基。【关键词】《作为互动的艺术》艺术社会学
2023年12月28日
其他

阚平 | 《铁木前传》的版本变迁与跨媒介演写

《铁木前传》,孙犁,百花文艺出版社,1959.专栏书界观察作者:阚平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铁木前传》是孙犁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之作。这不仅与小说自身的文学价值有关,更离不开传播的作用。在经典化过程中,《铁木前传》依靠出版、外译、改编等方式不断传播并获受众认可,终于成为一部世代流传、无远弗届的文学经典。【关键词】《铁木前传》
2023年12月26日
其他

孙冰冰 | 黑格尔《逻辑学》之“开端”:以“理性”扬弃“知性”

【导读】黑格尔的逻辑学是其哲学体系得以被把握的基础和内核。逻辑学—形而上学纯然是思维对自身的思维,所述谓的纯是逻辑的质,是以纯概念之辩证运动的整体展开来解决思有(Thinking
2023年12月25日
其他

牛学智 | 作为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兼论一种思想劳作状态

王小波,1952年5月13日—1997年4月11日专栏冷眼作者:牛学智作者单位:宁夏社会科学院【导读】离世后的王小波,可谓享尽哀荣。这样的情况,对一个生前基本不受文坛待见的创作者而言,是极其不公平的。这个不公平,直接导致后来王小波的读者对其为文坎坷经历的误解,总以为王小波一出道就是顺利的,一出道就被主流价值观所拥抱的。本文通过还原普通作者的生前王小波,意在强调耐心而真挚的文学和思想发展的艰辛过程,不要以此而误导文学或思想表达的轻佻和顺利。【关键词】普通作者
2023年12月23日
其他

蒋原伦 | 一毛不拔,千古杨朱——由《列子》看杨子

专栏诸子论诸子作者:蒋原伦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在战国诸子百家中,像杨朱这般极端主张个体利益,倡导及时行乐的学说,可谓独树一帜。儒家、墨家等诸家所倡导的社会伦理是从群体出发的,自开天辟地,尧舜禹汤一路下来构成了宏大叙事。圣王治世,奸佞宵小害世是历史的主旋律,普通的小民只有整体的存在价值,不讲个体的权利。杨朱则从人生的切身感受出发,看重个体生命的质量,强调个体的享乐为人生第一要义,不为名声所累。杨朱哲学在那个时代真可谓空谷足音。【关键词】杨朱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十二月导读 | 非文人文学与“游戏态”

本期导读周志强近期的一次网络文学教材建设的会议中,邵燕君强调网络文学已经不是“文人文学”,而是由非文人创作出来的文学。事实上,超过2/3的网络文学作者都是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人,网络文学的“写作”也逐渐被一种“游戏化”的制作所取代。“游戏”已经成为构建小说的叙事逻辑。王玉玊提到,网络文学源头的作品如《风姿物语》(罗森,1997)最初曾是日本电子游戏《鬼畜王兰斯》(1996)的同人小说;网络文学早期流行的西方奇幻设定受到桌面角色扮演游戏《龙与地下城》(1974)的重要影响。依照生活逻辑建立起来的故事创造被依照游戏逻辑建立起来的故事设置替代,情节流程让位于模块化组合。
2023年12月21日
其他

陈天澍 | 雅俗共赏 正道津梁——张三夕教授《国学经典选读》评介

《国学经典选读》张三夕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专栏书评空间作者:陈天澍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导读】阅读经典是走进“国学”、体味传统的必由之路,《国学经典选读》扎根古典学术、观照现实生活,为当代人指示读古书的门径。该书采取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单元框架,以40篇选文为中心,通过题解、注释、思考题相结合的方式引导读者了解典籍、涵泳原文、发散思维以求“博通今古”,在古典与当下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关键词】国学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吴淡如 | 情怀与抱负的涵泳之所——《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读后

《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邓洪波,海天出版社,2021年专栏书评空间作者:吴淡如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导读】从唐朝到清末改制为学堂前,书院绵延千年(718—1901),是读书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也成为儒学精神的传承堡垒。《中国书院文化建设丛书》一套五册,作者们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寻找书院史料,以简明的文辞与探求实证的态度,从时间维度与空间轮廓、内在精神与经营之道,多维度且系统化地解读书院这个既有超凡理想又必须留意经济问题的文教机构,如何在千年之间扣紧儒学命脉,塑造书香文化的格局。【关键词】书院史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朱奕 | 明夷:有容乃大,开辟史学传统新路径

《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马勇海南出版社,2022.专栏书评空间作者:朱奕作者单位:海南出版社【导读】《明夷:新史学的重建与开新》是于2022年11月出版的图书,其作者马勇先生所撰写的核心理念在于对史学的再次梳理,探寻一条对于史学的传统启发之路。图书一共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对“老辈史家的经验”的文章整理,其二是“我的史学研究”的梳理和展现。纸张背后所探讨的是对历史学的还原与逻辑一致的观点,是基于传统史学的背景与发展,去阐述中国史学背后的真实烙印,是去开拓中国史学未来发展之路。【关键词】中国史学
2023年12月8日
其他

丁珂文 | 斯图亚特·霍尔的“后殖民时刻”——兼评《斯图亚特·霍尔文集》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英]斯图亚特·霍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专栏学术书评作者:丁珂文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导读】《斯图亚特·霍尔文集》的出版,为中文读者带来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资料索引性的霍尔作品清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霍尔从参与英国社会重大议题的论争中解放出来,将关注视野移位到全球化流散状态下的种族、族性问题。从某种角度看,这既是其对早期文化研究建构时期提出的思想所做的修正性延续,也与其专属的“身份”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也就有了一个“霍尔的后殖民时刻”。本文着重解析了中文文集后3个单元中的相关作品,对霍尔文化研究工程后期的诸多概念与问题进行了阐发。【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李茜烨 | 鲁迅《病后杂谈》被删事件中的几个问题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专栏冷眼作者:李茜烨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导读】鲁迅的《病后杂谈》是一篇被当时的审查官“悬头”的长文,这篇文章发表的曲折过程给鲁迅带来了极大的震动,甚至由此拒绝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的编选工作。在鲁迅自己的记录中,《病后杂谈》的篇幅和段落数有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通过对鲁迅的日记、书信、手稿及相关人士回忆的考求,对《病后杂谈》的篇幅与致误之因、该文的被删与发表过程、被删事件背后的人事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关键词】鲁迅
2023年12月4日
其他

李闻思 | 冷战时代的算法危机——《如果/那么》中的一段秘史

https://datasociety.net/library/jill-lepore-discusses-if-then-with-danah-boyd/.查询于2023年3月9日。[4]Jill
2023年12月2日
其他

林云柯 | 网络与膜

专栏概念主持人: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蒂莫西·莫顿在《暗黑生态学》的开篇引用了《苔丝》中的一个场景:苔丝的身体被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勾勒,如零部件一般被构入了田野环境之中。有机体的人跌入无机体状态,这已是关于“恐怖谷”的老生常谈。莫顿的论述不止于此,“生态学”拓展了关于“有”与“无”的判定。这种界限的流动甚至消失不仅关乎对象存在样态的分辨,更在于当代个体随时会被抛入一个在有机体视域里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我们在“人类世”和“地质学”的平行结构中参与了在欧式几何直观中不可能发生的连接。一旦将这种连接可视化,一种幽深怪异的形象就会被展示。出于视野末端的猎奇,莫顿的理论在最近变得流行起来,但实际上其基本原理也仍然是对“网络”这一在20世纪才被发明的概念的特别重述。当我们用“网络”这个词作为后缀,描绘一种广阔便捷又或者复杂莫测之时,往往仍在通过默认的“分层”为某种统筹开路,而忘记了“网络”这个概念内涵的“随机性”终将展现不可统筹却事实存在的结构。无论是关心猎奇还是原理分析,这都导向一个更重大的后果:“离散体”取消了“共同体”。但这种取消也许并不那么断然。有机体形式的原理在于“膜”状边缘始终促成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换与接收,“界面”即对“硬边界”的否定。与其说“网络”表面明示的“硬连接”取消了“膜”的信息传导,不如说后者被蕴含在了“离散体”的可能性之中,否则跃层的连接将不可能实现。将默认的先验“硬边界”扭曲并穿越自身而形成信息界面,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态学修正。本期的两篇文章重审了关于“共同体”的一些“旧概念”。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旧概念”在原理层面都在描述对“硬边界”的商榷和抵抗,我们也许面对的就并不是一个全无行动根基的未来。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杨一丹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王琦 褚碧涵 | 肯定性“免疫”——论埃斯波西托的共同体观念

Books,1968,p.45.[4][法]德里达等.宗教[J].杜小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8-59.[5]Robert,Esposito,Immunitas:The
2023年11月30日
其他

林云柯 | 网络与膜

专栏概念主持人:林云柯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蒂莫西·莫顿在《暗黑生态学》的开篇引用了《苔丝》中的一个场景:苔丝的身体被以一种机械的方式勾勒,如零部件一般被构入了田野环境之中。有机体的人跌入无机体状态,这已是关于“恐怖谷”的老生常谈。莫顿的论述不止于此,“生态学”拓展了关于“有”与“无”的判定。这种界限的流动甚至消失不仅关乎对象存在样态的分辨,更在于当代个体随时会被抛入一个在有机体视域里不可能存在的结构,我们在“人类世”和“地质学”的平行结构中参与了在欧式几何直观中不可能发生的连接。一旦将这种连接可视化,一种幽深怪异的形象就会被展示。出于视野末端的猎奇,莫顿的理论在最近变得流行起来,但实际上其基本原理也仍然是对“网络”这一在20世纪才被发明的概念的特别重述。当我们用“网络”这个词作为后缀,描绘一种广阔便捷又或者复杂莫测之时,往往仍在通过默认的“分层”为某种统筹开路,而忘记了“网络”这个概念内涵的“随机性”终将展现不可统筹却事实存在的结构。无论是关心猎奇还是原理分析,这都导向一个更重大的后果:“离散体”取消了“共同体”。但这种取消也许并不那么断然。有机体形式的原理在于“膜”状边缘始终促成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换与接收,“界面”即对“硬边界”的否定。与其说“网络”表面明示的“硬连接”取消了“膜”的信息传导,不如说后者被蕴含在了“离散体”的可能性之中,否则跃层的连接将不可能实现。将默认的先验“硬边界”扭曲并穿越自身而形成信息界面,这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态学修正。本期的两篇文章重审了关于“共同体”的一些“旧概念”。但如果能够意识到这样的“旧概念”在原理层面都在描述对“硬边界”的商榷和抵抗,我们也许面对的就并不是一个全无行动根基的未来。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3年11期。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推荐阅读杨一丹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徐桑奕 | “自我”在18世纪英国社会文化中的汹涌及边界——由约翰·布鲁尔《想象的乐趣》说开去

Bees)英译本的问世及影响,中下层百姓的个人意识不断觉醒,认识、提升自己的渴望愈加迫切;塑造新身份和行为规范的需要,呼唤着新的taste与之匹配。例如,18世纪著名陶瓷艺术家韦奇伍德(Josiah
2023年11月28日
其他

毛睿喆 | 角色游戏与独异玩家——从《原神》看二次元玩家的保守面相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毛睿喆作者单位:南开大学文学院【导读】《原神》作为当下国产二次元游戏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交互与故事分立的设计,使玩家的游玩体验更集中在玩家自身的意愿而非主角的位置上,从而促进了玩家对个人独特性格的追求与实现。但玩家的独特性格不过是当今独异性社会的客体,独异性社会背后量化逻辑也使经济不平等无法回避,而这种社会结构也引发了玩家主体精神的退行与保守主义的倾向。【关键词】《原神》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张曦萍 | 《全网公敌》与数字化生存的暴力表象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张曦萍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导读】国产游戏《全网公敌》利用游戏媒介机制实现了对数字化生存中诸种暴力形态及其伦理问题的表现与反思。游戏通过黑客的角色扮演反映出窥私的暴力性,经由解谜机制促使玩家在批判性距离中反思公共审判的凝视性暴力与网暴的发生过程,而游戏的仿真性更折射出数字生活中隐私流动与透明性暴力。【关键词】《全网公敌》
2023年11月25日
其他

孔德罡 | 《大多数》与“游戏现实主义”:电子游戏的跨阶层叙事尝试和超越面向

专栏社会关注作者:孔德罡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导读】国产现实主义题材模拟类游戏《大多数》试图以“游戏现实主义”的面貌展现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因为受众不明、在数值和玩法上难以真正模拟现实这两大硬伤,无法被玩家普遍接受。无论是从玩法设计(Ludology)还是从玩家叙事(Narrative)的角度,希望现实主义题材游戏能够实现“跨阶层叙事”的可能性都是过于高估的。但是,随着电子游戏的世界逻辑反过来影响到玩家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游戏现实主义”存在一种超越实在界和现实生活的超越面向,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艺作品,电子游戏能够影响和改造现实,而非仅仅去模仿现实;电子游戏以“魔幻叙事”的当代形式,蕴含着改造世界的革命潜能。【关键词】《大多数》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十一月导读 | 独异性社会的悖论

本期导读周志强2023年暑期,南开大学文学院和哲学院联合举办了伯苓班暑期培训。来自美国的学者张先广教授详细解析了数字化时代社会控制的种种可能性。这就牵连到德勒兹的理论思路:未来会给人的特异性留足空间吗?这一期社会关注刊发的毛睿喆的文章《角色游戏与独异玩家》与张先广的讲述形成潜在对话。他以德国学者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理论为出发点,对算法社会的内在文化悖论进行剖析:独异从来不是一种主体直觉的灵光一闪,也不是独一无二的自我性格,而是算法社会中对注意力量化赋值而生产出来的造物。在大航海时代,个人的信心被纳入全球资本主义的构建计划之中:在自由市场的时代,这种个人特异性的诉求被一种抽象性压抑规训和宰制,爆发了强烈的对于主体价值的反思和张扬。而未来,数字控制社会正在制造独一无二的千篇一律,或者是富有特殊性的一致。而这与齐泽克所鼓吹的“未来是黑格尔的时代”似乎截然相反:对于自洽性的笃信,正在威胁每一个人对于真实自我的经验。2023年11月专题就地过年
2023年11月22日
其他

徐璐 | 我们为什么去看电影? ——重读明斯特伯格《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

03明斯特伯格的争议与影响明斯特伯格的电影理论也遭受了一些批评。例如,他的研究法被诺埃尔·卡罗尔概括为将电影(film)视为人类心理(mind)的一种模拟物,将电影过程(cinematic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张琳 | “无器官的身体”与当代生命关怀——重读莫言的《蛙》

《蛙》,莫言著,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年专栏重读作者:张琳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导读】《蛙》是莫言面向中国当代社会现实勾勒的一部乡村计划生育发展史图谱,折射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中所历经的困难与挑战。在新世纪之初,回顾共和国建设历程中的人口发展决策,不仅是对那段特定历史情境的反思,也是莫言在现代性语境下,观察时代症候,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关切社会现实的自觉。生育问题关乎人类繁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时代性的生命主题,重新阅读《蛙》,抓住小说人物的命名方式和性格特征,从德勒兹的哲学概念“无器官的身体”切入,来理解莫言所要表达的身体自由、释放欲望、关怀生命的美好愿景,以打开新的研究视域,为捕捉生命强力提供一种新的文学思考。【关键词】“无器官的身体”
2023年11月6日